張雨軒
數字時代,“賽博”成為熱詞。早期科幻小說描寫的“賽博空間”,更多指向具有數位化特徵和未來感色彩的藝術風格,而當下的“賽博”則成為人們描述日常生活、刻畫世界形象的一種基礎修辭。“賽博養生”“賽博旅行”“賽博上班”“賽博年貨”……人們用“賽博”來形容網路時代的生活,“賽博鄉土”也是其中之一。
在短視頻平臺的“打卡”交互下,陝西平利縣女媧山成為流覽量數億次的“賽博老家”,這反映了鄉土新變: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設備普及,廣大鄉村成為網路直播和短視頻的表現物件,海量影像共同構建了“賽博鄉土”。“賽博鄉土”是新時代山鄉巨變催生的文化景觀,以其數位化、網路化和虛擬化賦予鄉土形象一種可交互的觀看和進入方式,促進了鄉土文藝的創作自覺,涵蘊出鄉土故事的新講法。
繼承了傳統民間口頭文學的瑰麗想像,“賽博鄉土”的文藝敘事具有天然的實驗性。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在新媒介“濾鏡”加持下,同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之間建立起一種充滿趣味的審美關係。河北定興縣楊村的手工耿,視頻作品以“自製”和“發明”為主題,不僅展示出勞動人民的手工技藝之巧,也顯示出鄉土中國厚重且靈動的智慧之美。原本鄉土生活中的器物,化為鄉土新故事一粒粒飽滿的“種子”。“賽博鄉土”以這種“如詩”的理性方式,講述著鄉土中國敦厚的智慧新故事。
不同於傳統民間手藝的比擬、象徵等手法,也不同於傳統鄉土文藝的現實主義書寫,“賽博鄉土”將自身化為大地的眼睛,觀察並拾取鄉土生活中的果實。李子柒視頻作品聚焦鄉村日常的起居勞作、人倫親情,人與物、情與景,彷彿從泥土裡長出,渾然天成。她的“土味”,恰恰又是她的“洋氣”。新鄉土的偶得,經由新媒介的妙手,成為風靡全球的世界語言。“賽博鄉土”以這種“如畫”的感性方式,講述著鄉土中國悠長的美麗新故事。
與此同時,“賽博鄉土”不懼“複製”,這意味著鄉土故事從案頭之作“飛入尋常百姓家”。無論男女長幼,拿起手機,每一個人都是時代故事的創作者。在“賽博鄉土”的世界裡,勞動人民不僅被邀請成為時代故事的觀看者,也邀請同時代的人進入自己的故事之中。
“賽博鄉土”包容了數字技術對它的虛擬和重建。通過發帖、觀看、評論、轉發、點讚、私信等數位交互,鄉村全面振興的人情與勞動之美,變為人人舉頭可望的閃爍星河。在這片數字空間里的“土地”上,非遺和古法並不畏懼“標籤化”“編碼”,虛擬實境、增強現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使用,也並未切斷“賽博鄉土”與生俱來的根。隨著民間文藝的口頭傳統同手頭文藝、鏡頭文藝的結合,田壟不再是鄉土故事和鄉土美學的地理邊界。“賽博鄉土”以新的感性方式和理性方式,培育出鄉土故事新的種子。
“賽博鄉土”是科技與人文共同孕育出的年輕土地,是一種虛擬與現實共在的鄉土新樣態。當賽博文化與鄉土中國結合,其所講述的鄉土新故事,不僅是一場廣邀嘉賓的精神享宴,也是與時代脈搏共振的文化盛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