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曾幾何時,600公里的續航能力還是高端電動車的標誌,而今,這一數字已經逐漸成為了市場中的普通標準。
各大廠商紛紛推出續航700公里、800公里甚至更高的車型,彷彿不達到這樣的標準,就不好意思在車展上亮相。然而,這種對“超長續航”的狂熱追求,真的是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嗎?還是僅僅廠商的一種行銷手段?
作為一名電動車的老車主,我認為有必要揭示一個真相:續航超過700公里,實際上是一個陷阱,而這個陷阱最終坑的,是消費者自己的錢包。
我們回想一下駕駛燃油車的經歷,從未因為續航問題而焦慮。買車時,也很少有人會關心一箱油能跑500公里還是800公里。這難道僅僅是因為燃油車的續航更長嗎?事實並非如此。
大多數家用燃油車,一箱油的續航能力也就在600公里左右,與市面上的電動車並無太大差異。然而,我們駕駛燃油車跑高速、出遠門時,卻從未感到過焦慮。原因就在於加油站的密佈和加油的快速。
當你的油表顯示只剩兩格時,你只會稍微緊張一下,然後告訴自己:“前面再開幾公里,隨便找個服務區就能加滿了。”這就是燃油車不焦慮的本質原因。
再來看電動車的續航焦慮問題。更長的續航真的能解決焦慮嗎?似乎並不能。因為電動車的充電速度和充電便利性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你仍然需要忍受漫長的充電時間,而且電動車續航越高,電池越大,充電時間反而越長。
過高的續航也並不全是優勢。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帶來一些不可控的風險。比如,電動車續航越高,電池就越大、越重,技術複雜程度也越高。這不僅會導致制動距離變長、輪胎磨損加快、操控性下降,還可能帶來更高的安全風險。
因為超長續航的電動車,電池包做得更大、更緊湊、更密集,一旦某個電芯出現問題,很容易波及整塊電池。在極致的空間壓縮下,很多安全措施可能無法完全發揮作用,導致熱失控更難處理,起火速度更快,逃生時間更短。
因此,我建議大家,純電動車的續航有個700公里左右就足夠了,真的沒必要追求更高。因為這個續航水準,在冬天或者高速上跑個400-500公里完全沒問題。
而那些為了“超長續航”而多出的預算,你完全可以用來選擇一輛充電更快的車。在這些技術的加持下,配合合適的超充樁,12分鐘就能充進450公里的續航。這比你花大價錢堆電池、扛著沉重的電池跑,要划算得多,也實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