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芳傑
追星並非原罪,但過於瘋狂、擾亂旅客正常出行秩序,就陷入了失控的狂熱。
據北京日報,針對粉絲在登機口聚集追拍、進入隔離區后追逐逗留拍照等擾序行為,首都機場公安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分局依法打擊多名違法行為人,今年以來已對31名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違法行為人進行了行政處罰。
為了“阻截”明星,個別粉絲甚至採取了極端的“刷關”方式,即購買了相近時間的機票,過安檢,達到“追星”目的後,再出來退票的行為。如此狂熱,不僅越界,而且嚴重失序。而在景德鎮機場事件中,一名女粉絲被車輛刮倒後仍起身繼續追趕,暴露出對自身及他人安全的漠視。
機場是客流密集的重要交通樞紐,因所謂“追星”而產生的跟蹤拍攝、聚集圍觀等行為,極易引發堵塞通道擁擠踩踏等影響公共安全的後果。
粉絲的狂熱只是表像,其本質是虛擬情感投射與商業資本操縱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更應撥開背後的迷霧,抓出“推手”。經紀公司通過洩露明星行程、雇傭“職業代拍”販賣隱私照片、平台演算法助推追星話題等方式,將粉絲狂熱轉化為商業利益。例如,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分局聯合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對某文娛機構未履行對“粉絲”群體的正確引導、導致其“粉絲”在機場多次聚集擾序的問題,就進行集體約談督促。
此外,社交平台通過“熱搜機制”放大粉絲矛盾,短視頻平台則通過代拍內容收割流量。這種“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使追星行為逐漸異化為數據遊戲,甚至催生出“私生飯”等灰色產業。
治理“飯圈”亂象,需以法律劃定紅線,以行業自律切斷利益鏈,更要重塑社會共識。追星要有界線,熱愛要有度。粉絲與偶像的互動,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保持理性距離。社交平臺應積極糾偏,通過演算法治理,打破飯圈的資訊繭房,摒棄“流量至上”的有意引導,共同維護公共空間的秩序與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