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公開華東師大毛世楨教授去世前為自己寫的訃告 網友:一個浪漫的人揮別世界丨封面頭條
更新于:2025-04-07 16:56:26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3月28日,著名語音學家,寶鋼優秀教師獎、上海市育才獎獲得者,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教授毛世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7歲。近日,毛世楨的女兒按照父親的遺願,將其生前自擬的訃告轉發到微信群,“與諸公辭別”。

從用“碳基生命體熱寂”形容自己的死亡,到自稱“數學不好”請人計算年齡;從強調與多數人“互為背景”到“好好過您自己的日子”的囑託。訃告短短300多字,舉重若輕地講述,恰似其人格的終極註腳。網友感歎這是“一個浪漫的人揮別世界”。

圖據網路

365字短文“與諸公告別”

在幽默中超越生命的局限性

清明假期期間,小紅書帳號“學術與生活”分享了一篇文章《為自己寫訃告的教授!》,文中一張微信群截圖顯示,毛世楨的女兒用父親的微信帳號,在群裡發佈消息稱:“我爸爸已於2025年3月28日,因肺纖維化和肺癌引發的呼吸衰竭不幸去世,我們家屬已處理完畢後事。我爸爸在離世前囑咐我,將其自擬的訃告轉發到群裡,作為與各位的告別……”

這篇自擬訃告寫道:“一個碳基生命體熱寂了,也就是說我離開了這個世界。”文中,毛世楨沒有提及自己的頭銜,僅僅是通過身份資訊,簡述了自己“中國人”“生於長於上海”“生於1948年”等資訊。對於自己在“終年”,他卻自稱“數學不好”請人幫忙計算,以此輕鬆化解了死亡的沉重感。

圖據網路

隨後,毛世楨和生前有過交集的人進行告別,他寫道:“於大多數人只是互為生活背景,就恕我忽略過去了。”

對於那些“奉受過您的恩澤”的朋友,他表示將努力刻骨銘記,“只是過了奈何橋,喝了黃婆湯,會不會發生變化,我難以逆料”;

對於那些自己“得罪或失禮”的朋友,他稱“絕無惡意,只是無心之舉”;

而對於那些“提供些慧助”的朋友,他也淡然地表示,“並不是我刻意為之,不如忘卻了,好好過您自己的日子”。

對於這樣的辭別,毛世楨認為這是他最後能做的事情,無論朋友是否在意,他都只能“永遠地別了”。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生前的功勳,只是平淡的講述,真誠的告別。從這篇短短365字的訃告中,不少網友讀出了這位教授的灑脫、淡然與謙遜,看到了其通透的人生觀,也感受到一位學者在幽默中完成對生命局限性的優雅超越。有網友感歎,這是“一個浪漫的人揮別世界”。

曾稱“自己是平和的”

學術之外也熱愛朗誦和音樂

4月7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處證實了這篇自擬訃告的真實性。遵照教授遺願,喪事已從簡辦理,未舉行公開追悼會。

記者瞭解到,毛世楨曾任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專業指導委員、《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學術委員,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朗誦水準等級考試”專業委員及大綱編委等。

不過,對於自己的學識,他卻十分謙遜。此前,毛世楨在接受專訪時這樣評價自己:“在一篇文章中說我自己是‘家族的低谷’。我父親是賓州大學醫學科學博士,我女兒是紐約大學的博士,而我自己只是文學士。”不過,他認為“至少自己是平和的”:“我一直認為,求仁得仁。當然也要講求戰略,就像圍棋那樣,有一句話是‘金角銀邊草肚皮’,也就是說,先布點再去充實,不要操之過急。”

毛世楨年輕時合唱領唱(圖據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公眾號)

除了學術研究外,毛世楨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在學院聯歡晚會上的朗誦,讓師生印象深刻。“身板筆直,神采奕奕;其誦詩也聲若潤鐘,覆蓋全場,細微可辨。”

此外,毛世楨也熱愛音樂。在那次專訪中,他提到,他喜歡德國古典主義作曲家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音樂,喜歡音樂家豐富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勃拉姆斯最具代表性的傑作之一《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樂中有著特殊地位,被認為“賦予死亡以撫慰而非恐懼。”

學生眼中“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老師

曾教導年輕一代“一定要尊重自我”

自1982年,毛世楨起先後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對外漢語系、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原對外漢語學院),數十載如一日,為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收穫》雜誌編輯部主任葉開,在1987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他為毛世楨撰寫的诔文中提到,雖然與毛世楨老師不熟悉,但對他的印象很深刻,“他的形象非常講究,感覺愛穿黑(皮)夾克,戴領帶……一雙眼睛目光炯炯。”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對外漢語系2005年本科畢業生王曉雲曾寫文回憶大學四年的經歷,她提到大學四年裡印象最深的當屬教授現代漢語課的毛世楨老師:“他上課深入淺出,偶爾還會跟我們聊些家常,讓人感受到他是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最可愛的老師。”

毛世楨曾說,自己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好好吃苦。對於吃苦,他是這樣理解的:色彩是顏料的疊加,越加越黑,而光的疊加則會越來越明亮,這些都是從吃苦的實驗中得來的創作。

毛世楨年輕時的照片(圖據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公眾號)

因此,他教導年輕一代“只要覺得還有時間就去學,但切忌淺嘗輒止,一輩子一定要有一件東西浸在裡面,也一定要尊重自我。”

圖據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