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奕巨集《沙塵暴》:為啥說情緒不穩定陳江河,難得不是員警工具人
更新于:2025-04-07 07:33:56

《沙塵暴》第二篇,為啥說情緒不穩定的陳江河反而更難得,不是純純員警工具人?

懸疑劇《沙塵暴》中,陳江河,西北庫魯縣一個派出所的員警,在面對市公安局派來調查舊案的員警,居然甩臉子不配合。

在後來,兩人組隊調查新案和舊案時,陳江河更是面對嫌疑人,上級領導,一次次情緒失控。

過去的同事,今天的領導也說他情緒不穩定。

這樣的員警,能成為一個好員警嗎?

為什麼說,這樣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員警,反而是懸疑劇中難得的成長型員警,不是工具人。

陳江河情緒不穩定,在七年前就已經暴露無疑了。

七年前,陳江河是師父最看重的員警弟子。

師父答應他調查好手上的案子,就簽字放他走,去省城和妻子在一起。

陳江河急著結案,調查熱電廠拋屍案,明明有疑問,依然根據嫌疑人主動認罪的口供和人證,直接確定兇手。

師父不放心,覺得還有疑點,獨自繼續調查。

陳江河卻急著開車追師父,讓他給自己簽字離開。

這一情緒上頭的追車,讓陳江河追悔終生。

他們遇上了沙塵暴,師父為了救他,陷入流沙,搶救回來成了植物人。

陳江河的衝動追車,付出慘重代價。

他愧對師父,懲罰自己,乾脆離婚,到庫魯縣下的泺車,一個更偏僻的地方做派出所民警。

前一天省城,後一天要去更小的地方,你啥時候情緒能穩定一點。

陳江河的同事吐槽他。

的確,情緒不穩定的陳江河,在工作和生活中,會影響其他人,更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

生活中的我們也一樣。

當我們越是遇見衝突危機,越是要先讓情緒穩定下來,再行動。

比如和朋友說好旅行,微信電話吵架,情緒上頭,不要快速做決定拉黑斷聯。而是先平復情緒,考慮清楚。嘗試見面交流,實在不行再做打算。

解決衝突也是慢就是快,想清楚再行動更好。

而不是像陳江河,妻子鬧離婚,就急著去省城,師父不簽字,就衝動追車,結果需要背負更多。

情緒穩定的羅警官,來到濼車找到情緒不穩定的陳江河,提到調查舊案。

陳江河非常抗拒,先是隨意回到幾個問題,後來更是用拍灰的動作,好像去下逐客令,讓羅警官走。

被領導調回去,配合查案,他也是情緒化甩臉子。

一邊對局長發火,這個案子沒問題,一邊說,你這是懷疑師父有錯嗎

更是在熱電廠詢問過程中,調侃羅警官你們市局就用這種雕蟲小技嗎?

羅警官也不含糊,你就靠扯閒天查案。

這時候的陳江河真的非常討人厭,不配合,還各種挖苦。

他的情緒化,已經讓他不能客觀看待案件存在的問題。

可是,看清他抵觸舊案重啟隱情,也許能更多瞭解他也在變化成長。

面對師父他一直有愧,更不承認師父參與的案件會有錯。他不會想到當年師父就是為了調查真相,又遇見他追車,才出了問題。

他重情重義,但又情緒化,是優點也是性格缺陷。

當他在被迫案件重演,調查細節時,終於發現當年真的抓錯人,有人故意頂罪。

尤其,當他調查劉盈盈身世時,發現這個女孩如此艱難,一步步被家裡人逼到絕境。

此時的陳江河,徹底明白一個員警查案不僅僅是辦案,更是在辦人生。

這時的他,開始直面自己曾經的錯誤,他承認當初抓錯人了,雖然在當時的辦案環境,他沒有問題。

很多懸疑劇中,員警破案一貫正確,情緒穩定,無所畏懼。陳江河似乎一個特例,他有性格缺陷,害人害己。但可貴的是,他勇於承認自己的問題,並在後面義無反顧地去改變。

生活中也一樣、

當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比如有段時間,我特別喜歡上網課,其中有個聲音訓練營,上完就解散群,沒有售後服務,也沒實現承諾上課有機會做兼職。

其實就是被割韭菜了。我安慰自己,學到了,不肯面對判斷錯誤。

當我終於承認自己被忽悠了,反而更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我還是會聽一些課,但多和專業有關,或特別感興趣的,不會輕易被話術裹挾。

只有直面錯誤,才有可能成長。

有人說情緒穩定其實是壓抑真實,有人說情緒不穩定的人要躲遠點。

其實,要看情緒不穩定的背後,有沒有明確的創傷?。

陳江河的病根,一個是師父,另一個可能和家庭有關。

他不能在事件發生時很好控制情緒,總在事後開始補償。

對妻子,對師父,甚至對案件重新調查都是事後彌補。

這是他的性格缺陷。

當他在舊案調查中,注重細節,更多瞭解嫌疑人的人生。

常年生活在底層接地氣的他,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性格鮮明的他,更容易了解這個小地方的人面臨沙塵暴,走不出的困境。

當他在劉盈盈一家,王良母子,程春孫彩雲的經歷中,看多了人生。

尤其是劉盈盈,這個表面工作穩定,家庭和睦的女孩,有落差太大的悲劇人生。

從舊案到新案,陳江河因自己的處境,也更了解身邊人的處境。也漸漸能因此探查到案件的更多真相。

當他開始糾正過去的錯誤,敢於直面,還和其他新同事調侃,警隊的希望們,別和我學習。

陳江河從當初冷漠查案的狀態,變成有溫度情緒穩定,又客觀糾錯的好員警。

陳江河的情緒穩定,和羅警官的穩定不同,他是歷盡千帆后的理解蛻變,日漸看透人性,靠近真相。

生活中也一樣。

年輕時,我們總是和家人朋友甚至同事爭對錯,似乎只有自己最正確,這時最主觀。當到了一定時間,我們不討論對錯,心裡自有一桿秤,反而可以相對客觀情緒穩定面對一切。

只因為承受過不穩定代價,成長後的閱歷思想,才會讓我們穩定下來。

怡姐的話

很難得在一個懸疑劇中,看到一個警察的成長。

員警不是天生就能抓壞人,從來不會犯錯。

員警也不是金剛不壞,可以無懼所有。

恰恰在看到陳江河這個有性格缺陷又有成長的老員警,我們才更能看到他對面,那些罪犯可憐又可恨。

罪犯不值得同情,但他們的處境值得被看見。

多看見複雜的人生處境,我們能多看懂人性,改變一些罪惡誕生的環境。

本文原創,圖片為網路精選,侵權立刪。

《怡小城》追劇探秘,城市寫作。

全網同名創作,主創王小怡,行走半生依舊愛追劇探城,自由寫作5年,城市記者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