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頤和園發生3起遊客不慎將手機掉入昆明湖的事件。好在頤和園員工發明研製了“打撈神器”,幫這3名遊客成功撈回了手機。
“打撈神器”3分鐘撈回手機
昨天上午10時左右,頤和園東堤上聚集了不少遊客,很多人的目光都盯在頤和園工作人員手中正操控著的可視化打撈設備上。“看到了!看到了!您別著急,可以撈上來。”工作人員一邊熟練地操作手中的設備,一邊安慰著掉落手機的遊客。
隨著手機被打撈出水,現場遊客紛紛驚歎——“真撈上來啦!”“太棒了!”“神器啊!”
頤和園工作人員新設計的可視化打撈設備通過高清水下探頭、雙爪夾具和LED補光系統破解了水中打撈的難題。頤和園供圖
被遊客稱為“神器”的是頤和園自主設計的可視化打撈設備,有了看似簡單卻功能強大的可視化打撈設備,這場穩中有序的救援僅僅耗時3分鐘。
吳宗政設計的“打撈神器”。
無獨有偶,下午又有兩名遊客不慎將手機掉入湖中。“打撈神器”再次大顯身手,幫遊客找回了手機。
北京晚報記者馬上採訪了“打撈神器”的設計者、頤和園管理科工作人員吳宗政。他告訴記者,傳統打撈像在黑暗裡繡花,而新設計出的可視化打撈設備通過高清水下探頭、雙爪夾具和LED補光系統破解了水中打撈的難題,操作員通過5英寸防水顯示幕即可即時觀測水下狀況,並通過爪夾進行抓取。
年均處理物品落水超500起
催生“神器”研發
這不是園區第一次特殊打撈,據瞭解,頤和園年均處理物品落水事件超500起,加長桿、“磁鐵”打撈法等都是工作人員曾用過的“土辦法”,但面對深水盲區,這些辦法常常力不從心。
去年盛夏,來自湖南的遊客畢女士將存有父母遺照的手機不慎掉落進昆明湖,為了不讓畢女士留下人生遺憾,近10名頤和園工作人員在岸邊用竹竿、抄網、強光手電、磁鐵等工具全力打撈,但因為昆明湖水深、淤泥較厚,最終耗時兩個多小時,才將手機打撈了上來。
一天,吳宗政偶然翻看到一個釣魚視頻,水下探魚器的實時監控功能讓他豁然開朗:若將這種“電子眼”與伸縮打撈桿結合,不就能突破水下盲區難題?帶著這個構想,吳宗政開啟自主設計。他先後嘗試3種不同規格的伸縮桿,最終選定3米可摺疊雙頭夾和5米可伸縮三頭夾桿,使夾具可以適配,並且創新引入萬向軟管連接器,使攝像頭與抓取裝置實現靈活聯動。
在設備製作中,吳宗政也遭遇了許多現實考驗,比如桿體的長度無法觸及深水區域、夾具與攝像頭存在相容問題等等,但吳宗政沒有放棄,不斷探索改進,經過一個多月的持續優化,這套“可視化打撈系統”終見雛形。在後來的實際測試中,需1小時的傳統打撈作業,現在最快3分鐘即可精準定位目標物,讓打撈大大提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遊客財產安全。
“打撈神器”曾幫遊客撈回婚戒
自設備研發6個月以來,園區共打撈了遊客掉落到水中的手機、相機、鑽戒、皮包、帽子、身份證等物品50餘次,累計為遊客挽回經濟損失30余萬元。
據頤和園管理科科長韓笑回憶,今年2月在昆明湖畔為廣東遊客林女士打撈婚戒的暖心場景,至今令人難忘。由於戒指體積較小且被水下泥沙覆蓋,兩名工作人員運用可視化打撈設備細緻搜尋約30分鐘,最終順利將戒指找回。林女士激動不已,連連向工作人員致謝。
據悉,目前頤和園已在主要遊覽區域配備6套可視化打撈設備,操作人員均通過嚴格的專項培訓考核,確保服務高效規範。未來,園方將持續推進科技賦能公園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遊客體驗,讓智慧化服務惠及更多遊客。
園方提示,遊客求助請致電:62881144/62860608,或聯繫園內工作人員。
北京晚報記者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