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隱秘、最強大的守護者——南極繞極流,正在逐步崩潰
更新于:2025-04-06 20:51:42

南極,正在失守。

不是被哪一支南極科考隊攻陷,也不是被一批批遊客踩穿了冰蓋,而是,它最隱秘、最強大的守護者——南極繞極流(ACC)——正在逐步崩潰。

這不是聳人聽聞。這是南半球海洋系統的中樞神經開始失調,是地球最後的氣候防火牆開始塌陷,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自然平衡”露出了崩壞的縫隙。

繞極流,這個名字幾乎從未出現在主流語境中。絕大多數人只聽說過“洋流”,更熟悉的是大西洋暖流(比如墨西哥灣流)或者日本附近的黑潮,但繞極流並不如它們那樣貼近人類的航道或國界線——它像一個孤獨的巨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圍繞南極洲奔湧。

逆時針,不停歇。

它的力量比所有人類建造的水壩加起來都要大得多。它的流量達到每秒1.65億至1.82億立方米,相當於五個墨西哥灣流,或者一百個亞馬遜河。

這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洋流,沒有之一。

它是地球三大洋之間的潤滑劑,是熱量與營養物質在全球間遷徙的高速公路。沒有它,全球氣候系統的“傳送帶”將癱瘓。它也是南極洲的天然護城河,阻止溫暖海水逼近南極冰架,防止外來物種(比如南方大海帶)突破生態屏障,入侵極地系統。

也是人類尚未完全毀滅這個星球的最後防線之一。

但這條防線正在退潮。

根據澳大利亞最新的氣候類比——利用全國最強超級計算機和海洋模型ACCESS-OM2-01進行的高解析度推演——如果全球高排放趨勢不變,到2050年,繞極流將減緩至少20%。

20%的速度下降意味著極地冷水的下沉能力大幅降低,意味著整條洋流的熱鹽環流機制遭遇阻斷,意味著南極的冰蓋會更快接觸暖水,從而加速融化,進一步釋放淡水,又反過來干擾海水的密度結構。

全球洋流系統的熱鹽迴圈(thermohaline circulation)依賴的是密度差異驅動的垂向運動。而密度來自於溫度和鹽度的共同作用。南極冰蓋邊緣的海水,本應因冰凍而排鹽,使得殘餘海水密度上升,從而下沉至深海,啟動全球洋流系統的“發動機”。

但現在,融冰正不斷注入大量冷淡水。這些水既不夠熱,也不夠鹹,不願下沉。系統被稀釋,驅動減弱,最終進入衰竭狀態。

過去人們以為,這種變化至少要幾百年。但模型顯示,如果我們不減排,幾十年內就可能見證全系統重構,甚至崩盤。

這不是第一次警告。

早在2022年,一項研究就警告,全球熱鹽環流的一部分可能會在本世紀內出現“災難性崩潰”。這一次,新模型捕捉到更多細節,包括旋渦(eddies)和小尺度結構,更加確信:ACC,不再堅不可摧。

南極繞極流減速的直接後果,是更多暖流將能越過防線,侵入南極大陸架。這種變化,不只是冰面退縮那麼簡單,而是海水底部結構整體重構,導致冰架從根部失穩,冰山崩塌頻率大增,海平面上升進入加速通道。

而且,繞極流減弱還會削弱全球碳匯能力。

全球90%的多餘熱量被海洋吸收,其中三分之二進入了南大洋。而南大洋,還吸收了全球人類活動碳排放的40%。如果它的深層對流機制失效,意味著熱量和二氧化碳無法再被有效封存,將更多留在大氣中,進一步放大溫室效應。

這是一場加速的自噬。

更熱的空氣 -> 更強的冰川融水 -> 更淡的海表 -> 更弱的下沉 -> 更少的熱量封存 -> 更熱的大氣。

迴圈再起。

這不是模型紙面遊戲,而是有現實依據的數據支撐。南極洲的升溫速率已是全球平均的兩倍。根據IPCC評估,南極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年貢獻已達0.6毫米。聽起來不多?但這只是總賬的開始。

如果南極洲所有冰層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57米。全球所有沿海城市都會消失。

目前沒人認為這種崩塌會在幾十年內完成,但路徑已被開啟。過去幾十年,南極的貢獻翻了三倍,而變化的斜率正在陡升。南極“不可接近”的神話正在被氣溫、洋流和人類一步步推翻。

人類開始前所未有地接近南極。

2024年,南極接待了12.2萬遊客。這個數位將在未來幾年持續增長。冰蓋上的腳印、遊客帶來的微生物、船隻表面的南方大海帶孢子,都可能成為未來生態入侵的起點。繞極流曾經是它們天然的屏障,現在屏障開始漏風。

南極,正由一塊神聖禁地,變為一塊“市場未開發區域”。

旅遊業是切口,資源勘探才是野心。這個星球最純粹的一塊冰,正被視作“可利用的資產”。

這正是最危險的信號。

我們在世界盡頭留下名字,但帶走的是冰川的穩定性、洋流的動力學和氣候系統的自洽邏輯。系統性的崩潰,往往不發生在最弱的地方,而是最核心的節點。

繞極流,就是那個節點。

它是地球的血管主幹,是深層交換的泵,是碳匯的閥門,是生態入侵的防火牆。一旦失守,極地的劇變將不是邊緣新聞,而是全球暴風眼。

人類以為自己站在了山巔,其實正在拆除山下最後的支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