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城舉辦了一場教育系統人才招聘會,去看了看,發現氣氛雖然不算熱烈,但門檻可真不低,哪怕你是名校畢業、滿身才華,沒有碩士帽子也只能在場外晃悠。像省實驗中學這種“明星”學校,大多數崗位直接標明要博士甚至博士後,碩士只是“勉強可以一試”,至於本科,那壓根就不在考慮範圍。
不是說隨便看看就能體會深意的,這場招聘會給人的感覺就像高考填志願時選項全都“超綱”,一眼望去,全是碩博高人坐鎮。從數據上看,整場招聘中,沒有一個崗位為本科畢業生留口子。這架勢擺得很明顯——沒有研究生學歷,連門檻都摸不到。
這種高學歷的趨勢,並非省城獨有。就拿咱老家地級市來說,每年都搞所謂的“精英計劃”招聘,要求直指985或211高校的碩士生,還必須是黨員、得是學生幹部。這些人一旦上岸,不僅能享受編製保障,還能在各區縣輪崗鍛煉一年,之後分配到市級單位工作,待遇穩得很,日子過得順。
所以說,每年都有成批年輕人擠破頭去報名,隊伍里擠得像春運買票那會兒。但你往深里想一想,這樣的趨勢,真的合理嗎?一個崗位,一個“門檻”,看似是在選拔精英,實則正在悄悄排擠一大波有實際能力但學歷不夠“體面”的人才。
這幾年,只要你留心就能發現,各地的事業編考試對學歷要求是一年比一年高。以前還有專科崗位,如今大多數像樣點兒的職位都標明“碩士研究生以上”,這讓那些努力四年讀完本科、想著穩定工作的年輕人一瞬間像被潑了冷水。公務員考試勉強能算是留了口“縫”,部分鄉鎮基層崗位還接受專科報名,但數量少得可憐。
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種“高學歷通吃”的局面?學歷高固然是優點,但真的適合所有崗位嗎?博士後去教初中,難道不是“屠龍刀削蘋果”嗎?一邊是教育資源的積壓,一邊卻是科技人才的空缺。這種不對口的安排,長遠來看,不但耽誤了個體發展,也可能掣肘整體進步。
很多年輕人讀完碩士、拿了博士,轉身就湧進體制,追求的是一份“鐵飯碗”和穩定生活。有網友說,現在博士進中學、碩士守視窗,實打實成了現實。表面看是高質量就業,背後卻埋著一個大問號:高學歷到底該服務於哪裡?
科技的發展,需要的是厚積薄發的創新能力,是對問題的持續鑽研。如果一大批科研人才全都為“編製”妥協,潛心科研的隊伍從何而來?我們在談創新、談核心競爭力時,就該想想,怎麼讓人才發揮真正價值,而不是讓他們埋頭改作業、帶家長會。
歷史上,咱們的祖先可從沒怕過“沒路子”。四大發明、醫學典籍,那可都是前人用腳走出來的經驗。李時珍翻山越嶺找草藥,不靠文憑靠的是實幹精神。結果到了現代,很多人看著《本草綱目》都說我們在“吃老本”,這不就印證了人才使用上的“錯配”嗎?
而今國家提倡科技自立自強,呼籲更多年輕人投身科研戰線。可現實卻是,華為這樣的科技企業招聘時屢屢“撿漏”,技術崗一邊缺人,一邊卻沒人報。這就像農忙時節田裡沒壯勞力,全窩在辦公室修花名冊,問題出在哪兒,不是一目了然嗎?
說到底,學歷是一塊敲門磚,不該成為唯一的通行證。崗位選人,更該看能力、看匹配度。讓博士去搞科研,讓碩士深入技術,讓本科進入應用,一人對一崗,各自發揮所長。否則,“高學歷低匹配”的現象越演越烈,人才既用不好,也留不住。
有人說,這是學歷貶值,其實不如說是崗位設置不合理。一個中學老師崗位,真要博士才稱職?一份視窗工作,非碩士不能勝任?只盯學歷不看實際,那和穿名牌鞋子卻不走路有什麼分別?
有些考生畢業前幾年就開始準備公務員、事業編考試,家裡人更是投入大量精力、金錢陪跑。他們不是不優秀,而是在當下這個“學歷至上”的環境中,找不到別的出路。體制內成了唯一看得見的“安全島”,卻也是現實的妥協。
而真正需要高水準人才的科研院所、技術部門,反而因缺少激勵機制和資源保障,難以吸引人留駐。這是不是本末倒置?人才政策再不調整,優秀的人要麼“沉潛”基層,要麼“消磨”熱情。
這次招聘會,只是冰山一角。當博士扎堆中學、碩士擁擠機關,我們或許得重新問一句:我們的人才,到底該去哪兒?要怎樣才能讓“才盡其用”不只是句口號,而是真正落實在每一個崗位上?
眼下這場招聘風波仍在繼續。不少人還在權衡,是去報崗位,還是繼續深造。選擇本沒錯,但方向得有人引,不能讓一紙學歷決定一生發展。希望在未來的招聘現場,不再看到“只有碩博能進”,也能有一席之地給那些本科學子,讓他們的努力也不被現實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