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校的那天起,物化生組合的學生就像被蓋了章似的,被學校捧上了“重點培養”的位置。
在不少縣級中學里,學校一邊用中考成績劃線,一邊把本校老師的孩子也悄悄裝進了四個重點班。說是重點班,實則是衝刺高考的特訓營。而這四個班在開學前就偷偷開課,不是為了補差,而是提前“熱身”,開學后再來一場“內測”。誰考得好,誰就能跳進傳說中的“強基班”。這強基班的門檻早就寫明白了,門外不歡迎別的組合,只認物理、化學、生物這個鐵三角。
這不是普通的分班,它像一場戰役,背後藏著家長的盤算、老師的押寶、孩子的掙扎。縣裡的學霸沒那麼多講究,哪個班資源最多、老師最強、升學率最高,就往哪鑽。哪怕自己本來喜歡地理,想學歷史,只要班級資源對不上,也只能含淚改命。
有家長明知孩子對文史類更感興趣,卻還是“規勸”最好的:“咱家情況你懂的,將來能考個好大學,能穩穩地往上走,別折騰。”於是一個個原本可能熱愛文學、社會學的孩子,最後都進了物化生的隊伍,在公式、實驗、圖表裡擰巴著青春。
強基班就像一輛跑車,配的是名牌發動機,最好的司機,還有專屬的維修工。老師是學校的台柱子,平時常常不接普通班的課,一心撲在這群苗子身上。週末不休,公休日不停,吃住幾乎都跟著這些學生轉。中午吃飯都有“優先通道”,不排隊、不等餐。副科基本“透明”,一年下來,連一節音樂課都不見得聽過。
在這樣全方位照料之下,學生們每天都像打仗似的,上午剛過中午就開練,晚上十點鐘還坐在教室里刷題。拼的是智力,更是耐力。而在這背後,是整個家庭的傾力投入,父母的期盼、老師的賭注、學校的升學率,都壓在這群孩子身上。
生物雖然背得多,但終歸是理科,答案有對錯,不像歷史政治那麼多模糊地帶。對那種思維嚴謹、不擅長發散的學生來說,理科是他們的主場。而地理雖然也是選科里的常客,但它混合了不少人文因素,考試中主觀判斷多,容易“翻車”。有人地理做題如坐過山車,今天七八十分,明天五六十分。而生物就穩,背熟了、理解透,分就在那裡。
學校當然也知道這些門道,所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集訓物化生。
再看教師子女扎堆進入重點班,這事兒其實也不稀奇。在資源緊張、競爭激烈的縣城中學,一個編班決定背後是無數家庭未來的期待。家長也不是不知道,這班上的好老師、補課時長、參考資料、試題方向,都是通往高考的秘密武器。要說不公平,那真不止一處不公平,而是層層疊疊的“內卷”。
他們會在午後的操場邊偷偷擦眼淚,在一堆錯題裡揪頭髮,也會在晚自習前發呆想著“我要是真的想學文科呢”。只是太多時候,想一想,就過去了。因為他們知道,現實不會給太多“如果”的機會。尤其是在縣級中學這個環境里,選擇看起來很多,其實都被悄悄劃了圈。
也有人心裡清楚自己不是那塊料,但一想到不進強基班就得進“普通班”,就像自覺掉了隊,不願意服輸。於是邊刷題邊懷疑人生,一邊拚命記背一堆對自己毫無吸引力的知識點,一邊擔心掉隊、被老師“放棄”。
更諷刺的是,不少學生就算知道自己進了物化生也未必有絕對優勢,還是硬著頭皮撐著。因為這個強基班不只是高考的加油站,它更像是個“風向標”,意味著你有沒有資格被學校重點培養,有沒有可能擠進一流大學的門檻?。
長此以往,真正適合其他組合、擅長文史、或者對社會學科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要麼被迫改路,要麼在現實里撞得頭破血流。
有人說這是教育的“單行道”,也有人說是“聰明人的內鬥”。可歸根結底,是我們在教育這條路上過早給孩子設了範本,忘了他們本該有自己的選擇。
有人可能會問:那如果一個孩子真的喜歡歷史、熱愛哲學,難道就不該給他機會?為什麼一刀切地把最好的資源全砸給一個組合?教育應該是點亮每個孩子的燈,而不是拿一隻手電筒筒照著一個方向,其他人都得跟著擠。
當然,不是說物化生不重要,而是我們不能讓孩子們的選擇只圍繞著這一個方向旋轉。
高考本該是一場檢驗能力的過程,而不是提前劃線分道揚鑣的篩選機制。尤其是在教育資源本就緊張的地方,更應該多一些選擇的空間,而不是讓一紙分班決定一切。
眼下,這樣的強基模式已經形成了某種“路徑依賴”。從中考開始,物化生就成了優生的標籤,文科組合卻成了次選項。連學生自己都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不再考慮興趣和特長,而是看哪個組合升學率高、哪個組合老師更強、哪個組合資源更多。
換句話說,學生不再是按自己的樣子成長,而是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像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
縣級中學的現實是殘酷的,但也恰恰說明我們更不能忽視每一個獨立的聲音。教育的路上,不是只有一條路能通往羅馬。也許那些曾被“誤分”的孩子,未來才是真正能點燃社會不同方向的火苗。
到底是誰在決定孩子的方向?是考試制度,是學校配置,還是家長期望?
這個問題,也許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孩子不該被提前定型,更不該在成長的起點就被鎖死方向。
眼下不少地區已經開始討論高考科目選擇的多樣性與公平性,針對強基班資源過度集中、學科組合過度引導等問題,也在逐步摸索新的解決方式。這條路也許不會一帆風順,但至少有人開始意識到——教育,不能只是一場押寶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