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需要取消英語嗎?
更新于:2025-04-06 19:26:40

不少學生從小學開始,拼音字母還沒捋順呢,就得開始背“apple”、“banana”。光是聽著都覺得這玩意離自己日常生活有點遠。

最近,圍繞“中小學英語該不該繼續作為必修課”的討論又冒了出來。

這個話題像老友記里的羅斯和瑞秋,分分合合多年,總是繞不開。

眼下不少家長和老師又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學了十幾年卻可能一輩子用不到的東西,真的值得在那麼早的時候就逼著孩子死磕嗎?

有網友現身說法:自己是1981年大學畢業,學的是土木工程,大學三年英語課沒少上。

這就像你練了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結果整天在工地上畫圖紙,畫出來全是鋼筋混凝土,哪兒用得著寫詩作賦?

不少在工程、管理、金融、甚至醫療行業里摸爬滾打多年的人都有共鳴:英語固然學了,但用起來的機會寥寥。

一天到晚忙著搬磚、開會、報表,英語跟他們的生活幾乎沒有交集。

可就是這樣一個實用性存疑的技能,卻在中小學階段以必修課的身份高高在上。

光是應付考試就要花掉孩子們大量時間、精力,還要讓家長掏腰包請補課、買教輔,硬生生變成了“教育投資”的大頭。

但很多人心裡明白,除了少部分真正需要靠英語吃飯的人,比如涉外律師、翻譯官、外企白領、跨境電商從業者,大部分人終其一生可能都用不上幾句“how are you”。

可現實又不得不承認,英語確實在國際交流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聯合國會議,到科研成果發表,再到出國留學申請,你總得跟它打交道。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得從小學開始,就讓所有孩子無差別地死背單詞、卷語法?

有點像是讓每個人都考駕照,不論你以後開不開車,考上了總歸心安。

一個小時用來學英語,那就少一個小時給美術、體育、勞動教育騰地方。

人工智慧、翻譯軟體層出不窮,手機一掃,立馬變成熟悉的母語。

甚至還有那種會議同聲傳譯系統,耳機一戴,什麼“language barrier”都不叫事兒。

一些國際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成員雖然精通英語,但為了避免誤解、確保精準,照樣請專業翻譯坐鎮。

道理其實挺簡單的:術業有專攻,翻譯這事兒讓專業的人做,溝通效率更高,心理負擔也小。

這就像你明明能跑,但比賽還是讓專業運動員上場,圖的就是一個萬無一失。

不過話說回來,英語依然是一項基礎工具,尤其在資訊爆炸的今天。

你想讀世界頂尖的科技成果,想瞭解第一手的經濟數據,想玩最新的遊戲,想追全球熱劇,基本繞不開英文原版。

不管你是未來要做程式師、醫生、設計師還是面點師,一律安排上英語課。

在我國現行高考制度下,英語佔的分數比例與語文、數學幾乎持平。

他們語文寫得一手好文章,數學解題如行雲流水,卻因為英語拖了後腿,只能調劑去不喜歡的專業,甚至和高等教育說再見。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説明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一刀切地制定標準,讓所有人都去擠一扇小門。

跑得慢一點就算不及格,那他會不會從此厭學、喪氣,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更別說在一些偏遠地區,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條件差,英語課成了最讓人頭疼的負擔。

老師發音不準,教材難度太高,學生學了幾年連“self introduction”都說不順。

當然,也不能否認,有些孩子因為學了英語,打開了國際視野,認識了世界的多樣性,甚至走出國門,改變了命運。

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學得更深入,沒有這方面需求的孩子,可以把時間留給更有用的技能。

比如機械操作、電商直播、平面設計、攝影剪輯、種植養殖、汽車維修,這些實用技能,未來同樣大有可為。

有些聲音認為,如果取消英語必修,可能導致整體國民素質下降,與國際接軌變難。

我們需要的是“實用型英語能力”,而不是“背誦型考試成績”。

不妨把英語從“必修”改為“選修”,讓真正喜歡的學生深入學習,其他學生根據自己未來的方向,自主選擇。

對於英語老師來說,或許也要從“主科光環”中走出來,探索更靈活、更有趣的教學方式。

眼下這個話題之所以重新升溫,不只是因為英語的實用性問題,更是一次對整個教育體系“合理性”的集體發問。

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條條大路不能全走成英語高考這座獨木橋。

至於“中小學英語要不要繼續必修”這個問題,還真不是一句話能說清的。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有教育制度真正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去遷就制度,孩子們才不會被一套看似合理、實則僵化的規則框住前途。

讓我們回到那個最樸素的出發點——什麼樣的教育,才對得起孩子的努力,對得起家庭的期望,對得起國家的發展方向?

或許,每一個為此苦惱的家庭和學生,都是這個問題最真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