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這座節奏飛快的城市裡,1986年的春天,一個名叫楊冪的小姑娘降生在一個平凡家庭。她沒有星二代的光環,也沒有天賦異稟的出身背景,有的只是那雙總愛盯著電視螢幕發呆的眼睛和心裡一團躍躍欲試的火苗。
小時候的她,最愛做的事就是模仿電視劇裡的人物,一會兒是俠女,一會兒是公主。家裡客廳成了她的小舞臺,沙發墊是城牆,遙控器是寶劍,演得比真格的還認真。父母雖然在體制內上班,離文藝圈十萬八千里,但看著她這麼愛演,也沒潑冷水。日常家長會後總是多問一句:“老師,我們家閨女最近話劇演得怎麼樣?”
到了初中,高中,楊冪始終是學校文藝匯演的台柱子。一次年級合唱比賽,她為了演個臺詞不超過十個字的小品角色,足足排練了兩個星期,連語文作業都耽誤了。老師雖然發火,最後還是在演出當天偷偷坐到了第一排。
真正走上“這條路”,是在2005年。那一年,楊冪19歲,參加了《超級女聲》的選拔。雖然沒能走到最後,但從那以後,她像是被這塊舞臺“點了穴”,再也放不下了。簽了經紀公司,從跑龍套做起,開始了最初幾年無人問津的日子。
演小角色的日子不好過,拍戲多是深夜,出場不超過三分鐘,有時還要自己貼假髮、化妝。跑通告像打仗,時常一早出門,深夜回家,臉上的粉底都能摳下一層。有人說她戲不多,她就默默回家看劇本練習。有人說她不出彩,她就一遍遍地照著鏡子改動作、調語氣。連當時劇組的燈光師都說:“這小姑娘肯吃苦。”
直到2011年,一部叫《宮鎖心玉》的古裝劇把楊冪推到大眾面前。劇裡,她飾演聰明又倔強的晴川,一雙大眼睛說起話來又靈動又有力。這部劇在衛視播出時,收視率屢創新高,網路點擊量也飆升破億。從此,楊冪不再是“那個誰”,而是觀眾茶餘飯後的“晴川姑娘”。
人火了之後,楊冪並沒有一頭扎進舒適圈。反而在演員身份之外,又悄悄開始了“斜杠人生”。她試著出歌,雖然唱功離專業水準還有段距離,但態度認真、誠意滿滿,粉絲聽得挺帶勁兒。後來參加綜藝節目,觀眾才發現這個銀幕上的“冰山美人”,私下竟然也能插科打諢、接地氣得很。
幾年的錘鍊之後,楊冪開始進軍幕後。她不滿足於只在台前演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還嘗試做製片人,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劇集。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扶搖》,她不只是主演,背後還有她在創意、選角、拍攝各環節上的決策參與。
當時的娛樂圈,不少女演員選擇在事業巔峰期結婚生子,或是淡出公眾視野。而楊冪反其道而行,不僅沒有放慢腳步,反而跑得更快了些。她一邊拍戲,一邊創業,還兼顧著時尚圈的曝光和代言合作,堪稱“拎得清”的典範。
在時尚界,楊冪也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她穿啥火啥,從“機場穿搭”到“紅毯造型”,總能成為熱搜常客。不少女孩翻她的微博看穿搭圖,照著她的風格買衣服,就像學生臨摹範本,連髮型都要一樣。媒體乾脆封她為“行走的種草機”。
除了衣品出眾,楊冪在商業上的眼光也讓人佩服。她投過劇、投過綜藝,甚至還參與了直播帶貨的浪潮。在大家還在摸索短視頻怎麼拍、流量怎麼轉化的時候,她就已經藉著自己的影響力,開闢出一條“明星+產業”的融合之路。有人笑她是“戲子轉商人”,她卻不動聲色地用成績打臉:工作室一年營收過億,旗下藝人資源不斷,連業內資深人士也要刮目相看。
眼下,她還沒有停下腳步。那些關於她的新劇、新專案,正在逐步落地,也許不久的將來,觀眾會在大銀幕上再次看到她的身影。故事仍在繼續,沒有人知道會如何落幕,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戲,她演得還遠沒到謝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