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實力派+上星播出,微短劇新打法有何玄機?
更新于:2025-03-26 15:16:02

這幾天,李若彤主演的微短劇《午後玫瑰》,著實在互聯網“爆”了一把。有意思的是,這不是一部“新劇”,而是一部去年八月就上線短視頻平臺的“舊劇”。為何近日才引爆網路話題?

因為這部微短劇近期“上星”播出。上月末起,《午後玫瑰》在衛視晚間黃金時段每天播出兩集。單集四分鐘總共16集,總時長還不過一集長正劇體量。

可別因此小瞧了這四分鐘。據酷雲數據,該劇首日以0.3249%的收視率在黃金時段中位列第三。播出八天有一半時間都進入了收視率前三。

《午後玫瑰》劇照。

有人說,這是電視台與實力演員的“雙雙下沉”。要說“降維打擊”有之,但要說“下沉”,恐怕還是對微短劇、對電視台播出內容樣式的刻板印象。據悉,劉曉慶主演的微短劇也將有望衛視播出。“影視實力派+上星播出”或許不僅能夠引導微短劇向精品化發展,也能夠推動傳統媒介迎來新的機遇。

保留“爽”的底色,也提煉生活的厚度

從創作底層邏輯來看,《午後玫瑰》仍未擺脫“微短劇”主基調——“爽”。但有所不同的是,這部劇並非此前微短劇飽受詬病的穿越、霸總愛情等俗套範本,而是講述了一個十年全職媽媽重回職場的故事。李若彤飾演做了十年全職富太的陳琳,在大廠高管老公被裁員後,為承擔起家庭開銷,重返職場,回到老東家從市場專員做起。在信奉狼性文化的職場中,與同樣備受冷落的00後職場新人喬然建立友情,共同克服職場與家庭中的種種困難,事業家庭雙豐收。

從人設來說,陳琳仍舊是“爽劇”大女主人的標配,重返職場前家務育兒井井有條,重返職場后哪怕從零開始依舊底氣十足,一面“手撕”有意刁難的前下屬、“拳打”惡意競爭的後輩,還不忘聯手反職場PUA文化的00后,順便給足大齡失業高管丈夫全職帶娃的情緒價值。

《午後玫瑰》中李若彤身兼監製主演,聚焦中年女性奮鬥史。

但仔細深究,其藉由“爽情節”“爽人物”所引發的價值觀和婚姻觀,還是比以往微短劇、甚至不少網路長劇進步不少。以往影視劇全職媽媽不鮮見,但重回職場總要有個“渣男前夫”作為個人覺醒契機。即便開啟了“男主內女主外”的人生下半場,但每每女主角遇見人生困境,好像還總要指著“高富帥”從天而降化解危機。而在《午後玫瑰》裡,丈夫中年失業,是求職難的現實倒逼回歸家庭。也有怨言與內耗,但丈夫作為“賢內助”也總能在關鍵時刻與女主共克難關。這樣的情節引出臺詞金句“婚姻不是終點,自我才是”“家庭分工沒有高低貴賤,感恩彼此付出才是答案”才有落點。同樣的,比起“霸總”的拯救,女主與職場新人女孩的互相幫扶更符合現實情境,也更有現實意義——它在提醒職場人,內卷不是惡意競爭,互助共贏才能實現理想。此外,李若彤以59歲年紀出演中年職場媽媽,也毫不違和。更不用說,相比於其他微短劇演員的浮誇表演套路,李若彤作為傳統影視劇演員的正常發揮已經屬於“降維打擊”。

《大媽的世界》聚焦當代老年群體。

事實上,知名影視演員進入微短劇賽道,李若彤不是第一人。早在2021年,就有一部《大媽的世界》。該劇集結李玲玉、穆麗燕、梁天等一眾影視實力派,講述“廣場舞大媽”的時髦生活,將反詐、追星、盲盒等熱門話題巧妙融入劇情,竟意外收穫一眾年輕人的追捧,第一季在豆瓣獲得8.1的評分。2024年《大媽的世界·賀歲篇》雖然熱度不及前作,但依舊有不錯的口碑。

而到了今年春節前夕,影視演員倪虹潔與章呈赫主演的《夫妻的春節》也著實刷了一把存在感,單平臺5.8億次的播放量是《午後玫瑰》同平臺1.9億次的三倍,放在整個短劇市場也是絕對的“爆款”。比起《午後玫瑰》作為微短劇的相對寫實,《夫妻的春節》雖然有多位優質男士追求單親媽媽女主的夢幻劇情,但在這類“套路”情節里,主創卻往往能用成熟理性清醒的思考與決策“反套路”。談及離婚財產分割,陸遙詳細列舉了情感勞動、認知勞動、風險管理等不可量化付出,在網路引發網友熱轉。

微短劇“橫過來”,錨定“精品”也打破設限

《夫妻的春節》在東方衛視播出。

有意思的是,上述這些由影視知名演員擔綱主演的微短劇,無一例外採用了橫屏的制式。由此也打破觀眾的另一重刻板印象——短劇不只有豎屏。

與其說是一種創新不如說是一種回歸。在最早的網頁端視頻平臺,《萬萬沒想到》等大熱短劇恰恰就是橫屏模式。這樣一種“回歸”,或可視作微短劇精品化的一種表徵。事實上,作為《午後玫瑰》的出品方之一,抖音以豎屏短視頻起家,其新近推出的“抖音精選”也好、橫屏短劇也好,確實有通過“橫屏”這一顯性要素來錨定“精品化”的用意在其中。有意反其道行之,重塑用戶習慣,對於平台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勇氣。而這種勇氣,與電視台播出微短劇的大膽創新,殊途同歸。

基於以上背景,回看李若彤主演微短劇“上星”後才大爆的事件,能否真正帶領微短劇走向精品化尚未可知,但有幾點是值得振奮的——

變化的互聯網傳播沒有“絕對法則”。誰說觀眾只看豎屏“微短劇”?橫屏爆款成績甚至可以遠超豎屏爆款。誰說60歲不能演中青年,關鍵是形象表演情境都要有說服力。

所謂“優質內容永遠有市場”這句真理被驗證需要前置條件。在海量資訊中被立即看見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好內容”應當有長跑的底氣。

在互聯網時代,沒有永遠弱勢的平臺。與視頻平台動輒破億的流量相比,今天電視台的影響力未必體現在收視率、市佔率上。同樣一部劇網播流量高而傳播圈層固化,半年後照樣可以憑藉“上星”引爆輿論。這,便是傳統媒體自帶的“熱搜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