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刊
□本報記者 梁金池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這句經年的農諺流傳至今,仍是農人們信守的耕作指南。如若我們穿過時間的維度,截取黑龍江農業生產的一些碎片,在對照後便會窺見,在“農時不變”的定律里蘊含著“農事之變”。
清明前後,我省各地的春小麥陸續開播。作為東北春小麥主要種植區,72年前,黑龍江的春小麥播種現場是怎樣的?記者在1953年3月21日的《黑龍江日報》裡找到了答案。
這篇題為《克山、綏化、拜泉、望奎等縣部分村先後開犁早種小麥》的報導,生動還原了當時的忙碌現場:播種前,“全村老鄉加緊收拾犁套,有的連夜篩選麥種,拌肥料。”播種時“用十行播種機種小麥,為了防旱,用石頭滾子跟著播種機後頭壓。播種機的開溝器緊貼著冰碴,種子都落在濕土裡了,一下午種了一垧一畝地(即16畝地)。”
時空穿越回當下,2025年4月3日這天,無人機飛過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忠厚鄉蓬生村上空,航拍畫面里數千畝的黑土地上不見人影,機聲隆隆中,一台260馬力背負式小麥條播機勻速駛過農田,機身後留下63行筆直的條帶,條帶里被均勻埋下麥種。再看農機手正“悠閒”地坐在駕駛艙中,甚至有時間向無人機鏡頭揮手致意。
“我們這台新農機用上了北鬥衛星農機導航系統,播下的小麥條帶又齊又均勻,像這樣一台機器,一天就可以播種500畝,一周就可以播完3000畝,省時又省力。”自打蓬生村黨總支書記王永文記事兒起,這裡就已經是省內知名的小麥主產區,如今科技解放了雙手,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小麥品質,村裡更通過黨建引領發展小麥種植加工,他們的產品被擺上省內外消費者的餐桌。
從“10行播種”到“63行播種”,從“日播數十畝”到“日播數百畝”,從“全村齊上陣”到“幾人就完成”……在橫跨歷史的文字呼應中,黑龍江的“農事之變”得以清晰展現。
“我省的這部春小麥種植發展史,同樣也是一部匯聚無數匠心的科研‘進化史’。目前,我省擁有‘克豐’‘克旱’‘克春’‘龍麥’‘龍輻麥’等系列小麥品種,對夯實種業晶元作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克山綜合試驗站站長、省農科院克山分院小麥研究所副所長張起昌告訴記者,我省開啟春小麥品種選育研究較早,其中省農科院克山分院對“克字型大小”小麥(包括“克豐”“克旱”“克春”等)的研究更是與新中國同開創、共成長,成為我國東北春小麥區小麥研究的重要科研機構之一。
70余載的漫長時光中,克山分院小麥研究歷經抗鏽育種、多抗育種、生態育種、高產育種、超高產育種、品質育種6個育種階段,創立了春小麥生態育種理論與方法,育成不同生態類型品種116個,引領和支撐了東北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累計種植面積近12.2億畝,增產小麥500億斤,增收300億元,獲得多項國家級榮譽。
現如今,新時代的龍江小麥憑藉堅實的發展基礎,演繹出更多可能:省內一批合作社發展綠色有機種植,訂單化生產小麥原糧頗受市場青睞;科研院所選育推廣功能性小麥,包括“克春24”在內的彩色小麥品種持續滿足食客多樣化飲食需求;更多以小麥為主的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麥菜復種”“麥豆輪作”等模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5日,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中,黑土地下傳來生命萌動的細響。這場延續了五千年的春耕敘事,正在傳承與創新的交響中,寫下新的序章。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