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真諦:洞悉人性,激發潛能,共創輝煌
更新于:2025-04-06 01:16:04

在企業管理領域,一個常被探討的話題是:為何團隊內部總是存在派系之爭,難以形成合力?為何員工缺乏工作熱情,甚至表現出消極態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宮玉振,在一次分享中深入剖析了這些問題,指出其根源在於管理者未能充分理解和順應人性。

宮玉振教授引用了寧高寧先生在《三生萬物》中的觀點,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管理與人性之間的關係。首先,人性天生追求公平、公正與正義。寧高寧認為,這是任何社會制度、組織團體都應推崇的首要原則。正義及公平公正,意味著通過制度和法律設計,讓理性的人認為社會規則和規則下的行為是合理、符合道德和利益預期的。

宮玉振進一步強調,在企業管理中,公平公正尤為重要。領導者的決策雖然關鍵,但公平對待所有問題才是基礎。如果用人、評價獎罰團隊時不能按共同目標和原則行事,將破壞組織凝聚力。他以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為例,指出“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導致的敗不相救,是國民黨軍隊最終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著,宮玉振探討了人性對意義與價值的需求。寧高寧分享了自己在中糧上任時的經歷,指出在追求財富的基礎上,組織還需要有高於物質的共同追求。這種追求從個人價值觀出發,形成企業戰略方向,能夠激發團隊成員的持久熱情。清晰的價值觀為組織提供明確的準則和方向,減少內耗,調動成員積極性。

宮玉振對此深表贊同,認為戰略始於價值觀。在商業世界中,清晰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難以被對手複製和超越。好的企業會建立清晰的價值主張,激勵員工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從而全力投入。

最後,宮玉振強調了管理應順應個人和群體的天性。他提到寧高寧的一個管理心得:有時領導者的推動難以得到積極回應,而某些簡單提及的概念卻能迅速成為團隊共識。這背後是組織自有的理念和文化在起作用,會自動選擇適合其成長的方向。

宮玉振通過解放戰爭時期的例子,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東北野戰軍在面對思想混亂時,通過“訴苦”運動激發了戰士們的鬥志。這一運動從共情出發,形成共識,最終引導共行,達到了上下同欲的效果。

宮玉振總結道,好的管理必須從人性中的情感入手,自然引出道理。這樣才能形成一致的認知和行動,啟動整個組織。管理者應把握組織自有的理念和文化,找到團隊成員的根本訴求,從而激發自下而上的動能。

宮玉振的分享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在管理實踐中,要深刻理解和順應人性,才能激發團隊的潛力和活力,推動企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