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家庭夢想與現實差距,未來之路何在?
更新于:2025-03-31 05:45:29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對於能夠承擔家務、照顧生活的保姆型機器人充滿了期待。然而,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實驗室中的機器人,即便是簡單的端茶倒水任務,也可能導致半杯水灑落;取快遞時,甚至可能不慎撞碎家中的花瓶。國內某知名品牌發佈會上,一款聲稱能為老人蓋被子的“貼心”機器人,後來被揭露其實是通過遠端操控完成的表演;而另一款標榜“全能家政”的機器人,面對一個簡單的馬桶圈都束手無策。

國際市場上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波士頓動力的Atlas雖然能夠完成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但一旦進入廚房,卻可能將燃氣灶按成“碎屏模式”;特斯拉的Optimus在擰螺絲方面或許表現出色,但在開冰箱門時卻會卡住機械臂。這些高端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的尷尬表現,無疑給人們的期待潑了一盆冷水。

養老領域本是人們對機器人寄予厚望的領域之一。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的養老機器人AIREC,經過多年的努力,最新的成果也只是顫巍巍地扶著老人走三步,而其造價卻足以聘請一名護工工作十年以上。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機器人在執行多任務時,往往表現得如同災難現場:在炒菜的同時接到拿葯的指令,竟然會將炒鍋扣進藥櫃里。這種現象在業內被戲稱為“人工智障綜合症”。

面對這樣的現實,一些業內大佬開始直言不諱。有人坦言:“我們造的機器人現在最大的本事,就是在短視頻里翻跟頭騙點讚!”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也對此表示質疑:“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戶在哪裡?我感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客戶,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幹這些活?”

隨著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新奇感逐漸消退,各界對其的期待也愈發理性。人們開始反思,機器人是否真的適合進入家庭?如果不能,又為何非要執著於人形設計?事實上,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家務勞動對於機器人而言並非易事。目前的機器人往往只能在單項技能上表現出色,一旦涉及綜合性任務,便顯得力不從心。

儘管如此,人們對於人形機器人仍然抱有偏愛和執念。人形設計不僅符合人類社會的物理環境,使得機器人無需大規模改造現有設施即可直接使用;更重要的是,擬人化設計符合人類的社交本能,更容易促進人機互動,產生情緒價值。在家庭服務或醫療場景中,這種情感訴求尤為重要。

然而,人形機器人要想在家庭場景中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克服諸多技術障礙。硬體層面的精進自然是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物理世界的數據。以晾衣服為例,對於人類而言輕而易舉的任務,對於機器人來說卻需要分辨衣物類型、掌握合適的力度和動作。這些都需要通過實際的數據採集和訓練才能逐步掌握。

馬斯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布局無疑推動了這輪全球機器人熱潮。他宣稱特斯拉現在是一家AI公司,而特斯拉機器人與特斯拉汽車共用一套AI系統。儘管目前人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諸多挑戰,但馬斯克堅持認為人形是機器人的終極形態。他計劃用10萬台機器人進入工廠,這不僅是為了替代工人幹活,更重要的是為了採集物理世界的數據,為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