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江湖,不缺故事,也不缺神秘人。要說哪場比武最讓人津津樂道,估計沒人能忘了那場“華山論劍”。江湖風雨三十年,英雄好漢上華山,爭的不是個虛名,而是那本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九陰真經”。一場論劍下來,五人脫穎而出,被封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合稱五絕,這牌面當時可不是一般的大。
可真說這五位是當時武林的天花板,那未免還是有點草率了。世事往往不只表面光鮮,江湖水深,強者未必都露臉。有這麼一位,被大多數人忽略了,他不爭名,不奪利,連華山論劍都懶得參加,卻實打實地比王重陽還厲害,甚至能讓“九陰真經”黯然失色。他,就是那位傳說中的鬥酒僧。
說鬥酒僧這人,名字聽著就透著幾分閑雲野鶴的味道,彷彿比武之餘還要小酌兩杯,才算圓滿。但他可不是個只會喝酒的和尚,他是實打實地創造了《九陽神功》的人物。如今武俠迷津津樂道的《倚天屠龍記》裡,那些頂級高手,比如張三豐、張無忌、少林三渡、空見神僧,哪個不是靠《九陽神功》打出名堂?這門武學的根,正是從鬥酒僧那兒發出來的。
這人之所以鮮少出場,並非武功不行,而是性格太低調,不爭不搶。他沒去華山論劍,也不和江湖人爭鋒,只是安安靜靜地研究他的佛法和武學。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江湖最深不可測的存在。
據說有一次,鬥酒僧聽說王重陽得了“九陰真經”,一時好奇,便找上門想看看這本武林秘笈。當時的王重陽是什麼性格?爭強好勝出了名,連自己死去的紅顏知己林朝英都不放過。人家林姑娘自創了“玉女心經”,他就死命閉關三年,結果啥都沒搞出來,偏偏還要在古墓裡留字示威,死都要爭口氣。
所以當鬥酒僧找上門來,王重陽自然不肯輕易示人。不過性格這玩意兒,有時候就是雙刃劍,王重陽的好勝,終究讓他自己栽了跟頭。鬥酒僧不動聲色地提議:不打不鬧,咱倆比一場喝酒。看著是喝酒,實則比的是內力,是真刀實槍的交鋒。王重陽咬牙答應,結果喝著喝著,他輸了。
賭局有約,輸了就得守規矩,王重陽這才把“九陰真經”給他看了看。本來嘛,看一眼也不至於怎麼樣,可誰成想,這一眼就看出了點名堂。鬥酒僧一邊讀一邊皺眉,心說這“九陰”確實有料,但太偏陰柔,講究以柔克剛,卻少了些陽剛之氣,不夠圓融。
於是他借著“九陰”的底子,結合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自創出一門陰陽互補、剛柔並濟的新武學,這就是後來的“九陽神功”。
咱們換個角度看,誰都知道王重陽對“九陰真經”愛得發狂,誰都不肯給,連周伯通都沒得傳。那為什麼這次他卻把這秘笈借給了鬥酒僧?不是因為他大方,而是因為他輸了。這場酒局的分量,不容小覷。堂堂王重陽若非技不如人,怎會把壓箱底的寶貝輕易示人?
再說,江湖上看過“九陰真經”的人可不少。郭靖看過,老頑童也看過,個個都把它奉為武學聖典。但鬥酒僧卻敢挑刺,敢說它不夠完美,還能就此自創更高一層的功法。這就好比別人看了《孫子兵法》,都說高明,而他看完卻覺得還可以改進,轉頭就寫了本《超越孫子》。
武學修為到了這種地步,說他不是“超五絕”,那也真是冤枉了他。
江湖上像鬥酒僧這樣深藏不露的角色,其實不少。掃地僧,獨孤求敗,逍遙子,哪個不是隱居在某個角落,卻一身本事驚天動地?鬥酒僧看似醉眼朦朧,其實心裡一清二楚,他沒打算稱霸,也不想出頭,能偶爾遇個對手,來上一局鬥酒,已經足夠快意人生了。
說到底,這才是真正的高手風範。不是動不動就打打殺殺,不是為了個名號你死我活,而是在你不經意的時候,露一手讓人驚歎三年。鬥酒僧這一生沒留下什麼弟子,也沒建立門派,但他留下的《九陽神功》,卻讓後世無數人受益。張無忌要是沒練九陽,早就命喪光明頂;張三豐那一身通天本領,也是靠它打下的底子。
從這個角度看,鬥酒僧才是真正改變武林格局的人。只是他從不邀功,也從不炫耀,所以被人遺忘在歷史的角落。
也許這就是高手的另一種活法吧。不爭天下第一,也不圖聲名顯赫,只把一身本領,化為一杯濁酒,坐在山林之間,任風吹雨打,自有風骨長存。
如今再回頭看那場華山論劍,不禁讓人思考:真正的強者,是不是從來就不在檯面上?那些名聲在外的五絕,也許不過是江湖喧囂中的五道影子,而真正撐起武林天花板的,卻是那個沉默地喝著酒的和尚。
他不需要稱號,也不靠名聲立足,只靠一門《九陽神功》,就讓江湖敬他三分。這才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真功夫”。
眼下說起武俠,可能更多人關注的是影視劇裡的打鬥場面,誰的招式更炫,誰的特效更炸。但真懂行的人都明白,武俠的精髓,不在光影之間,而是在那些看似不起眼,卻真正影響江湖的人物身上。
鬥酒僧就像藏在酒裡的烈性,一口下去不聲不響,卻能讓人熱血上頭。他或許早已歸隱山林,或許在某處廟堂間悠然自得,但他的武學早就流傳人間,成了許多人賴以成名的本錢。
現在你還覺得五絕是最強的嗎?這個問題,或許值得每個武俠迷再認真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