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答每經問:基於雲網能耗數據構建智慧基站、機房節能等應用,2024年累計節省電費6.4億元,減少碳排放50萬噸
更新于:2025-04-03 04:26:47

4月2日,國家數據局舉辦“數據價值化 我們在行動”系列新聞發佈會。

推進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激活企業數據價值,是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中央企業在其中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中國電信作為我國重要通信運營商之一,具備海量多源數據優勢。目前在推進數據要素化、價值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哪些創新路徑和實踐成果?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黃智勇在發佈會現場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在綠色低碳應用方面,中國電信基於雲網能耗數據,構建智慧基站、機房節能等應用,2024年累計節省電費6.4億元,減少碳排放50萬噸。

發佈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中國電信為超過300家政企使用者提供大數據簡訊提醒服務

黃智勇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數據是數位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中國電信堅持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主線,積極推動數據要素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探索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為推進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位中國建設貢獻電信力量。

首先,中國電信具備海量多源數據優勢,通過持續加強企業數據和外部數據彙聚,數據湖存儲量超600PB(一種用來描述數據存儲容量的單位),形成了海量多源數據底座。圍繞業務數位化、運營數位化和管理數位化,在企業數智化轉型的重點應用上取得顯著成效。同時打造了“星海大數據”服務體系,面向金融、文旅、政務等多個行業釋放電信數據價值。

在用戶服務方面,通過融合利用網路資源數據、網路感知數據和歷史投訴數據,主動修復客戶感知,客戶滿意度行業領先。

在綠色低碳應用方面,基於雲網能耗數據,構建智慧基站、機房節能等應用,2024年累計節省電費6.4億元,減少碳排放50萬噸。

在反詐識別方面,通過話務、漫遊行為、終端等數據,構建反詐模型甄別潛在“涉詐”號碼並及時處置,有效預防電詐案件發生、降低群眾財產損失風險。

在民生服務方面,通過運營商位置數據及政務公共數據,構建應急通知、民生關懷等能力,已為超過300家政企使用者提供大數據簡訊提醒服務。

其次,中國電信沉澱了大數據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力,在自身數智化轉型的基礎上,攻克了一大批技術難題,打造了全棧自主可控的數據要素服務能力體系。

在數據開發治理方面,具備“採存管用、標訓推測”八位一體能力,支援大規模計算和多中心跨域協同,提供超100個AI(人工智慧)標註及測評算子,AI輔助標註效率提升80%。

在數據要素流通方面,提供密態可信計算、數據沙箱、區塊鏈、高速數據網等能力,2024年可信多模態數據流通技術榮獲吳文俊科技進步獎。

中國電信憑藉海量數據資源和自主可控技術優勢,助力企業數據要素價值化,培育產業數據發展新生態。

在服務企業方面,自主研發企業級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平臺,累計服務超過150家政企使用者。服務中國安能集團,建設數據治理平臺,融通10餘個業務系統數據,構建數據標準管理體系,數據處理效率提升30%。服務中國物流集團,助力打造數據智慧中台,提供多模態數據全鏈條服務,助力企業高質量數據集建設。

在服務產業方面,融合位置數據、文旅數據和消費數據等,為多個國家部委和30餘個省市建設文旅、交通、應急、農業等行業大數據平臺,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效能。融合航空器航跡數據、飛行空域數據和氣象數據等,2024年為深圳多家單位精準預警低空風險事件百余次,低空應急回應效率提升30%,賦能低空新業態安全發展。

“下一步,中國電信將繼續發揮海量數據資源稟賦及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動數據要素高效流通和價值釋放,促進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為深入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貢獻力量。”黃智勇表示。

“物聯感知大模型”適配新任務時,所需樣本數據降低90%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當前,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越來越離不開數據的支撐。中國電科作為推動電子科技領域發展的主力軍,在數據賦能科技創新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龔永恆表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兼具品質躍升與價值倍增效應,通過重塑價值創造邏輯,重構協作創新範式,全方位加速科技創新進程,驅動行業由“試驗試錯”向“數據推演”模式演進,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展現了獨特價值。

中國電科始終將推動數據要素化價值化作為核心任務,立足於技術創新、要素疊加和場景驅動優勢,一體化推進數智化共性技術研發,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探索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新業態與新範式,提升科技創新質效。中國電科的創新實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積極打造可信數據空間,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釋放科技創新活力,構築“新底座”。數據積累是創造價值的前提,共用流通是釋放價值的關鍵,但在實際中,數據共用流通利用“不願”“不敢”“不能”等問題較突出。為此,中國電科自主研發了可信數據空間產品,集成身份認證、數據治理、數據安全合規控制、數據查證追溯等核心功能,支撐數據“可用不可見、可用不可存、可控可計量”。

在此基礎上,中國電科聯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研發了電力可信數據空間,通過營造多方安全、可信、可追溯的環境,減少電力企業間因數據敏感或競爭關係產生的合作顧慮,為數據共用流通利用提供技術和機制雙重保障,在能源監管、能源規劃、能源金融等領域深化應用。

此外,依託可信數據空間,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圍繞新型電力儲能成本、壽命等問題展開合作研究,深化協同創新,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二是推動數據領域核心技術創新,促進人工智慧與數據要素雙向賦能,探索“新範式”。中國電科堅持推動高質量數據資源與高水平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通過一體化推進數據積累、演算法創新、模型沉澱、產品研發與應用部署,打造螺旋提升的“數據飛輪”。中國電科整合視覺、音訊、X光、毫米波等全域感知手段,搭建“超級感官”,突破單一感感探測能力瓶頸,通過積累的海量物聯感測數據和研發的大模型演算法,訓練具備強大泛化能力的“物聯感知大模型”。

與傳統模型相比,“物聯感知大模型”在適配新任務時,所需樣本數據降低了90%,場景識別率提升了63%。在此基礎上,中國電科搭建了高效靈活的大模型應用體系,通過創新優化模型部署技術,依託AI開放平臺接入全域物聯設備,實現端、邊、雲豐富產品部署,打通物聯感知數據彙聚與模型下發的雙向通路。“數據飛輪”持續發揮數據反哺與應用反饋作用,不斷優化模型能力和場景落地效果,形成“數據驅動模型反覆運算,模型優化數據價值”的閉環生態。

三是立足場景應用優勢,發揮數據要素乘數作用,打造行業轉型發展與業態創新的“新樣板”。我國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海量數據資源,中國電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推動數位技術與行業創新需求、知識經驗深度融合,延伸拓展數智化新場景、新業態。目前,已沉澱超500個細分場景任務模型,覆蓋能源、交通、金融、城市治理、工業、零售等10餘個行業。

以能源行業為例,傳統煤質檢測存在流程複雜、風險大、效率低等問題。為解決這些痛點,中國電科聯合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發了“融合光譜煤質快檢技術”,構建了超10萬組高品質光譜煤質數據集,運用多維感知、雙模態神經網路演算法、AI模型等主核心技術,大幅提升了檢測效能:檢測時間由8小時減至2分鐘,檢測能力由1克提升至1000千克以上,複雜煤種通過率從60%提升到100%,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煤炭快速、準確、無損檢測的大規模應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