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將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私人公司,馬斯克哲學的終極形態
更新于:2025-04-05 11:47:12

SpaceX,如今估值幾千億美元,已經不是一家航太公司了,它是一台吞吐野心與技術的機器,是馬斯克全部“信仰”的物理延伸。

誰也沒想到,這台機器差點死在2008年。

彼時,三次發射全部失敗,Tesla瀕臨破產,馬斯克的婚姻也在破裂邊緣。他用完了自己所有的錢,就差把房子賣了。最後一搏,靠的是Peter Thiel等PayPal老同事的2000萬美元。一個月內造出第四發火箭,“Falcon 1 Flight 4”成功入軌——第一家進入地球軌道的私人公司就此誕生。三個月後,NASA甩來16億美元合同,直接續命。

真正的生死門檻,不是技術,是資金,是失敗容忍度。

但SpaceX之所以可怕,不是靠命懸一線的幸運,而是它幾乎壟斷了“把不可能變成可重複可能”的流程——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重新定義一切成本與工藝,把行業常識逐一打碎。

馬斯克提出“idiot index”概念:產品價格和原材料價格的比值。他發現火箭的製造溢價高達50倍。

解決方式只有一個:自己做。

SpaceX自己製造約80%的整流罩、推進器、結構元件、發動機。發動機不是外包來的精密黑盒,而是從金屬棒開始打磨的“自產”。

別的廠商一個火箭舵機要12萬美元,馬斯克定價5000刀,工程師從車庫門啟閉器中找靈感。“那不過就是個車庫門。”

別的公司氣冷系統預算300萬美元,馬斯克改用6000美元的家用空調。

甚至推進系統故障後,不等替換零件,“拿鎚子砸一下,焊接上去,繼續測。”

NASA是合同驅動,SpaceX是目標驅動。一個按流程掙錢,一個奔著火星去,連盈利都不是主要目標。

而這一切,源於2001年馬斯克點進NASA官網,發現竟然沒有火星計劃。他震驚了,覺得人類瘋了。於是買票參加The Mars Society晚宴,捐了5000刀,坐到了James Cameron旁邊。Robert Zubrin一邊講火星殖民,一邊灌他“人類若不向外發展終將滅絕”的葯。那頓飯吃完,馬斯克的命運拐了個大彎。

他本想買兩枚俄羅斯ICBM火箭改裝,談判時被羞辱:“小子,沒錢還想上天?”對方直接坐地起價,從1800萬一枚漲到2100萬。他轉身從莫斯科回來飛機上跟Jim Cantrell說:“我們自己造。”

於是有了SpaceX。

從一間洛杉磯舊倉庫起步,召集一批火箭愛好者,工程師Tom Mueller最關鍵。馬斯克逼著他把開發週期砍成一半,他頂不住:“你不能把本來就減半的再減半。”馬斯克直接懟回去:“我讓你幹什麼,你就得給我幹出來。”

這種壓縮式執行、快速試錯、邊幹邊學,成為SpaceX文化。

第一發Falcon 1火箭在五秒內起火,原因是B-nut燃料接頭鬆動。第二發推進劑失控,因為省了防晃擋板。第三發一級殘留推力撞上二級,全毀。

三連敗。

馬斯克在公司群裡說了一段話:“我絕不放棄,跟我幹,我們一定贏。”

那一刻,所有人像打了雞血。第四發,成功。

隨後是Falcon 9,體積是Falcon 1的12倍,9台Merlin發動機同步工作,可靠性和冗餘都更強。成本卻只是NASA航天飛機的1/30。

更重要的是,可回收

火箭變飛機,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迴圈使用。從2015年首次成功回收助推器開始,到2024年,SpaceX已回收超過280次。每次重複使用,發射成本繼續壓縮。

但如果只看火箭,你還沒真正理解SpaceX的威力。

關鍵在Starlink。

這不是一堆低軌衛星,而是未來最賺錢的現金流機器。2021年還只有6萬使用者,2024年已經突破500萬使用者。全球覆蓋,軍事、遠端工作、災害通信一網打盡。

Starlink可能會單獨上市,而SpaceX本體不會。

原因很簡單:火星計劃是幾十年的科技堆疊,不可能每季度講財報故事。馬斯克說得很明白:如果上了市,投資人三個月一個KPI,那這家公司就完了。

想去火星,不能為錢活。

這也是為什麼SpaceX股東幾乎沒人賣股。2024年估值達到3500億美元,超過智利和芬蘭GDP,但股東依舊死守。沒人想下車。

如果說20年前PayPal是馬斯克金融哲學的試驗場,那麼SpaceX就是他人生哲學的終極形態:不要聽別人怎麼說,只看世界怎麼變。

哪怕是NASA,在2004年還試圖把ISS補給合同給財務狀況堪憂的Kistler Aerospace,被馬斯克舉報到GAO(美國問責局),硬生生撤了合同。從那之後,NASA所有合同必須公開競爭,SpaceX由此進入核心供應體系。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Falcon Heavy發射時,兩側助推器並排落地,像同步跳傘般優雅;載人龍飛船將宇航員送上ISS,恢復了美國自己的載人發射能力;獵鷹9號常態化運營,成為全球最可靠、最便宜的軌道入口;Starship正在測試,一個能將100噸貨物送上軌道的巨獸,一旦成功,火星移民的基礎平臺將全面具備。

而馬斯克真正想要的,並不是火箭成功,而是文明脫離地球,走向多星球。

他說:“恐龍沒能倖存下來。”

他說:“早上醒來,應該有點東西讓你興奮。”

他說:“科幻小說,不應該只是小說。”

而這,就是SpaceX之所以存在的全部。

沒有品牌敘事,沒有美術濾鏡,沒有“構建意義”的自我陶醉。

只有從鋼材到發動機的一道焊縫,一場測試,一次試飛。

失敗,然後再來。

全靠一點——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