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為何入局 AI 基礎研究?
作者/IT 時報記者郝俊慧
編輯/孫妍
一家央企為什麼要成立自己的人工智慧研究院?
近日,《IT 時報》記者走進中國電信人工智慧研究院(以下簡稱 TeleAI),試圖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3 月 25 日舉行的中央企業“人工智慧 + ”媒體通氣會上,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負責人表示,央企要持續壯大發展人工智慧的長期資本、戰略資本和耐心資本,聚焦關鍵領域加快掌握“根技術”。而 TeleAI 作為國資央企中唯一的人工智慧研究院正一路探尋 AI 世界的“根技術”,聚焦智傳網(AI Flow)、智慧光電(包括具身智慧)、智慧體、AI 治理,逐漸形成“一治 + 三智”的完整科研佈局。
“人工智慧是方向,更是現實。”不久前舉行的中國電信業績發佈會上,中國電信執行董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瑞文透露,2024 年,中國電信智慧收入達到 89 億元,同比增長近 2 倍,位列中國大模型應用市場份額第六。
當“根技術”的種子深植央企沃土,一套全新的“中國解法”正在大國科技博弈中破土而出。
2024 年 7 月,TeleAI 正式揭牌,由中國電信集團 CTO、首席科學家李學龍牽頭組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家人工智慧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探索前沿理論研究,推動重點技術攻關,打造服務民生的創新應用。
李學龍是全球少有的光電和人工智慧雙領域專家,不僅在光電領域的 OSA(美國光學學會)、SPIE 學術會議(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還在人工智慧領域的 AAAI(人工智慧會議)、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學會以及 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都入選了 Fellow,更早在 2003 年英國高校任教時便開設了“認知計算”課程。
智傳網為 AI 平權提供可能
一隻機器導盲犬帶著主人走到一處熱鬧的廣場,呆住了。這裡有著更多的人、更複雜的場景和更難懂的突發狀況,以它的“小腦瓜”無法理解也無法執行主人的命令。這時,旁邊跑來另一隻機器導盲犬,協同邊緣伺服器,幫它看到了更多的畫面,並理解主人的需求。於是,這隻導盲犬短暫擁有了一個容量更大的“大腦”,從而順利帶著主人穿過了廣場。
2022 年 11 月,ChatGPT 第一次“湧現”智慧,LLM(大規模語言模型)飛速發展兩年後,2024 年年底,Scaling Law(尺度定律)開始“撞牆”,AI 的“黑箱效應”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下一代智慧“湧現”將以何種方式出現,是全世界都在尋求的答案。
“基於網路分層架構,通過智慧體間的連接、智慧體與人之間的交互,實現智慧的傳遞和湧現。” TeleAI 正在加速布局人工智慧和新一代資訊技術深度融合的重大方向——智傳網(AI Flow),將當前基於“數據”的智慧湧現推向基於“連接和交互”的智能湧現。
這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科技創新佈局。
先來看智傳網的願景:假設未來每個終端都是一個智慧體(或者智能節點),既具備獨立處理任務的能力,又能通過知識共用形成群體智慧,那麼當使用者需求被激發時,系統可自動調度最適配的智慧體單元來回應;遇到複雜任務時,智慧體之間會啟動“認知補貨”,通過知識遷移形成能力增強,最終實現智慧的彈性供給與按需湧現。
簡單理解,一個“智慧”的智慧體,背後不一定是擁有超大規模參數集的大模型,而是無數個擁有小模型的智慧體,智慧湧現的關鍵,是連接和交互,也即所謂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正如前文所言,主人不必花昂貴的代價去買一隻擁有更多參數、更強算力的高級機器導盲犬,哪怕是入門級的機器“田園犬”,一樣可以通過群體智慧,幫助視障人群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智傳網(AI Flow)的提出,不僅“另闢蹊徑”,繞開了美國對中國的高端算力封鎖,打造技術安全可信,能力自主可控的國家 AI 基座,更為真正的 AI 平權提供了可能。
下一代人工智慧的必經之路
智傳網(AI Flow),是中國電信為自己選定的下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必經之路。
近幾年來,關於群體智慧的研究正在興起,從最初的“群而不智”,逐漸邁向基於生成式 AI 的通用智慧。在 TeleAI 展示的另一個場景中,當主人說完“我餓了,給我拿點吃的”後,機器狗幫忙開門,三架無人機拉著吊籃飛至門口,機械臂拿起食物裝籃,合作天衣無縫。
然而,隨著群體中的智慧體數量不斷增加,基於語言大模型的多智慧體系統顯現出一系列局限性,如通信效率遭遇瓶頸、協同決策複雜性驟增、資源消耗失衡等等。
智傳網(AI Flow)集結了人工智慧(智)、通信(傳)、網路(網)三項關鍵技術,通過“端—邊—雲—網”高效串聯,將複雜度不同的計算任務劃分到各個節點,利用分散式計算資源,平衡通信和計算開銷,並降低端到端延遲。
在此構建過程中,電信運營商特有的雲、邊、端、網一體化優勢發揮了關鍵作用。依靠覆蓋全球的多級節點,中國電信可以協同組網構建起全域覆蓋的智能網路,為低時延、高可靠的智慧服務提供保障,同時動態調度計算與通信資源,結合各層網路在回應速度與異構算力上的優勢,實現網路與算力資源的靈活編排,有效降低傳輸及推理時延,提升服務效率。
目前,智傳網(AI Flow)正圍繞兩個關鍵點展開持續探索與發展:第一,家族式同源模型協同,通過同源定製形成特徵對齊的一系列家族模型,支援模型間的無縫切換與信息共用,當家族模型部署於端邊雲網各個位置時,能通過分散式計算實現推理效率倍增;第二,基於連接和交互的智慧湧現,通過多模型連接協作、知識共用及環境交互,實現超越單體模型的群體智慧湧現。
“中國電信之所以能夠獨家提出漸進式、接力式家族模型協同理論,實現 AI 的分散式訓練和推理,恰恰因為這件事只有擁有骨幹網的電信運營商最適合。”一位 TeleAI 科研人員如是表示。
AI 擴展三個空間
超越人類認知疆域
將下一代 AI 戰略錨定智傳網(AI Flow),源於中國電信始終堅守的長期主義發展觀。
今天,當大多數人工智慧公司聚焦於智慧體、AI PC、AI Phone 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服務時,TeleAI 卻準備重構人類認知和活動的疆域。
在 TeleAI 的視野里,有三大空間:除了互聯網構築的賽博空間,地面和海面以下 100 米到以上 1000 米的臨地空間,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主戰場”,而深空、深海等人類難以輕易涉足的領域,才是地球真正尚未開啟的“寶庫”。
通過智傳網(AI Flow),AI 將在這些前沿空間中釋放無限潛力,推動人類探索與發展的邊界。
以航空領域為例,智傳網(AI Flow)可以推動其業務從單點智慧向全域智慧演進,讓“人駕駛飛機”轉變為“飛機協同航行”。
在礦山開採中,智傳網(AI Flow)還能通過數位網聯、無人操作、智慧巡視、遠端干預等實現高危環境作業替代,既保障人員安全又提升開採效率。
在製造業等實體經濟領域,智傳網(AI Flow)可以整合工業場景中的智慧體集群,通過家族式同源模型實現設備協同。比如在鋼鐵廠,機器狗負責 AI 巡檢,機械臂執行高精度的物料傳輸,人機協作機器人完成複雜裝配。
以國家新基建需求為牽引,通過十年以上的技術積累與場景深耕,構建自主可控的 AI 基礎設施體系。這種戰略定力既是對“網路強國”使命的踐行,更是驅動通信技術與智慧革命深度融合的核心動能。
央企人才戰略的破局與重構
春節期間一夜成名的深度求索(DeepSeek),被外界用“放大鏡”仔細分析出的成功秘訣之一,正是人才策略。DeepSeek 創始人梁文鋒曾對外透露,DeepSeek 的核心技術崗位基本以應屆和畢業一兩年的人為主,而 DeepSeek 發佈論文的作者名單中,有超過一半員工仍就讀或畢業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
TeleAI 正在打造的新型人才組織結構與 DeepSeek 異曲同工,其目標是打造一支國際化、年輕化、成體系的人才隊伍,形成“戰略科學家指方向、青年科學家攻堡壘、科研新生代探路徑”的良性創新迴圈。
僅僅成立不到一年,TeleAI 便通過構建單聘、雙聘、聯培碩博、實習生結合的“三級四類”人才海內外雙循環機制,聚集起一支近 600 人的研發團隊,人才梯隊形成“強磁場效應”,其中不乏知名企業技術負責人或科學家,來自卡耐基梅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倫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全球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青年人才和學者,以及有高影響力開源成果的天才學生。
“我們探索了一套靈活的用人制度,通過構建 AI 人才的海內外雙循環體系,既能把人‘引進來’,也能‘走出去’。”中國電信人工智慧研究院(TeleAI)副院長陳銀介紹,為此,TeleAI 一方面搭建了適配人才快速發展的科研平臺,吸引海外人才回國,為國家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源動力;另一方面擴展全球科研力量佈局,加強與海內外多方的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夯實與高層次人才的互動交流。
同時,央企的格局、誠意與資源,也是 TeleAI 的人才破局之道。
一位行業頂尖人才放棄了其他大廠開出的更高薪資,入職 TeleAI,打動他的正是陳銀的一句話,“在 TeleAI,你可以從 0 到 1 構建一個新賽道”。
作為 AI 國家隊,中國電信擁有海量的數據和全球最多的運營商算力,陳銀“跟蹤”了這位專家三個月,甚至在其還未入職時,便開始為其組建科研團隊並提前儲備算力,這種“先給資源再談成果”的模式,展現了 TeleAI 的“長期主義”特性。
同時,中國電信多年積澱的產業經驗和應用場景,既是 AI 人才技術應用的天然試驗場,亦是創新成果價值驗證的加速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電信的數位化場景已覆蓋政務、工業、醫療等 300 多個行業。
高端人才的“乘數效應”立竿見影。不到 4 個月時間,這位專家便帶領團隊做出了對標 Sora 的視頻生成大模型,在視頻生成領域權威榜單 VBench 上,綜合得分排名第一。
從 TeleAI 的辦公區走過,窗外,是無敵的徐匯西岸風景。這裡是上海人工智慧產業高地,蜿蜒的黃浦江,行至這裡,如同一把蓄滿 AI 能量的“彎弓”。
回到那個最初的追問:央企為何躬身入局 AI 基礎研究?TeleAI 正在寫下三重答案——以“國家之志”重塑戰略科技座標系,以“科學之問”刺破智慧革命的認知穹頂,以“產業之需”鍛造數實融合的硬核底座。
當全球 AI 博弈進入深水區,這支黃浦江畔的 AI 之箭,錨定的不只是技術高地的突圍點,更是支撐數位中國行穩致遠的“根力量”。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IT 時報
來源/《IT 時報》公眾號 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