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自己的人,才能更拎得清,也能更清晰去做力所能及之事。
時時能自知,內心就不會迷茫,也會更有力量。
自知,是瞭解自己的一種能力,也是認識自己一個契機。人貴有自知,真正厲害的人,不會隨意高估自己,也不會隨意貶低別人。
對自己保持覺察,對他人持以欣賞的態度。
最近,孩子跟同學有一點點不愉快,具體什麼原因我沒有問太多。
我跟孩子的建議是:既要溫和,也要有邊界,但不要讓矛盾繼續衝突。
人和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意見不同或三觀不合,也很正常。做到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就好,遵循一個原則是:不惹事,不怕事,不衝動。
知道自己當下的任務是學習,也明晰那一點點不爽也是生活的常態。
在不爽中,要主動去轉化情緒困擾,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去應對。
當然,孩子是感性和憑感覺的,也不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一樣冷靜和理智。
但清楚知道自己的邊界是什麼,既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友好,是一種清醒的接納力。
看清自己是一種很好的覺察力,能心平氣和的放下自我,也是成為一個足夠好自己的開始。
但自己搞不定問題時,一定要多求助,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去解決,而不是非要讓自己背負那麼多的委屈和壓力。
自律和自洽,不意味著一味的要委曲求全,什麼都忍受著,而是遵循自己的內心,有所取捨,經常主動放空和放下。
成長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也是一個千錘百鍊的經過,我認為的自洽不是一味的違背內心的感受,也不是偏執於自己的一個想法。
我所理解的自律,不是苦行僧一般的堅持,明明自己心裡不樂意,還要逼著自己堅持,而是要有遵從內心的去做自己願意的事。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往往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慢慢凝結而成。
有人主動向前一步,通過讀書、運動、敞開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有的人卻在內耗和無意義的事中荒廢了時光。
不要經常做讓自己舒服,卻讓別人不舒服的事,更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
在成長的路上,既要努力前行,也要抬頭看路。唯有自律自省,才能日益精進。
對那些無關痛癢的事,不如釋懷,放下。錨定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
不順心的生活十有八九,當心情不好時,既不要總是埋怨自己,也不要固執於此,盯著不放。
既然對生活是有規劃的,那就專注於此,一步步踐行它。
這也是一種自愈能力,更是一個在磨礪中成為自己的過程。
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人際關係,還是情緒管理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起伏的生活,這些都只是經歷的一部分。
在面對挫折和逆境時,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落地行動,想辦法立起來,而不是隨波逐流。
這也是一種積極正念的態度,情緒自愈力是一塊“磨刀石”,在不斷試錯中,也能讓自己的能力愈發成熟,心智模式也會更加堅韌。
自愈力,需要不斷地放空,不斷的放下,用良好的習慣,寬容的心境,面對未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