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南理工大學公佈的一份“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引發關注。737名學生受到學業預警,其中部分學生面臨降級試讀。
深圳技術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高校也公佈了同樣的學業預警。那麼,學業預警是什麼?為何推行這樣的機制?學生受到預警又意味著什麼?什麼是學業預警?根據華南理工大學的相關規定,學生不及格學分累計超過15分觸發預警,超25分則降級試讀,再次不達標者將被勸退。深圳技術大學則是對當學期取得的課程學分合計未達到該學期所選課程總學分二分之一的學生給予學業預警。對於學業出現問題、可能無法畢業的學生進行預警,並不是最近才有的現象。其實在2019年教育部發佈的《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就提出,高校應建立學業預警、淘汰機制。那麼,為什麼會建立這一機制呢?
動態監測 精準幫扶 助完成學業
在廣東醫科大學,對本科學生的學業預警制度已經實行三年多,包括考勤預警與成績預警。三年多來,近100名學生收到了學業預警。其中,70%的學生通過學業預警制度的幫扶舉措順利完成了學業。
動態監測、早期干預,學校、學生和家長三方協作,共同護航學業困難的學生。對於學生來說,學業預警也像是一條底線,提醒自己保持好學習的狀態。
廣東醫科大學教務部主任 周豔芳:我們在學業預警的過程中,陸陸續續也會收到很多關於教學、學生管理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進一步提高教學品質。在北京科技大學,學校每學期都會對學生進行學業研判,把幫扶對象的範圍擴大到所有出現掛科的學生,開展由專業課老師指導的朋輩習題課、一對一輔導等幫扶活動,輔導科目覆蓋數學、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