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課上有這樣一些同學,好像總比別人反應慢一些。在我們改正一些東西的時候,有幾位小朋友總是改不過來。特別是弓法、指法、把位這樣需要靈活調整的地方。這樣的小朋友在集體課上總是很尷尬,但我特別能理解他們。和完全沒練的人不一樣,恰恰是因為他們練了,而且練得很認真,才不容易改過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的小朋友缺乏靈活度的訓練。
有些人,靈活度和反應能力天生就強一點;有些人天生肢體不太協調,平地走路都會絆倒摔跤。但是,靈活度和反應能力完全可以靠後天訓練來提高。
首先在心理上,對於靈活度弱、不太協調的小朋友,家長和教師要避免嚴厲的呵斥和恐嚇。這隻能讓孩子更緊張、更不協調。我們要給他們觀察的機會,要讓他們瞭解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動作。這個時候鏡子和錄像就是很好的朋友,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心裡想的動作和手上作出的動作是否一致。口令一定要慢,先易後難,讓孩子心理上有一個接受和準備的時間。
在身體上,要多協助孩子做一些伸展、放鬆、有助於柔韌性的輔助練習。身體的僵硬和頭腦的僵硬往往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如果練習進入了瓶頸,與其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不如請他們先放下樂器,做一些放鬆心情、轉換氣氛的小遊戲。身體和內心的鬆弛,有助於孩子跟上大家的步伐。特別是在眾人的注目下,身體變得僵硬是很正常的事情,本來能做好的事情可能也會打點折扣。如果身體是鬆弛的,演奏的成功率就會提高。
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多做一些靈活度的訓練。比如一些弓法的轉換、指法的替換等,讓學生瞭解拉琴是一件很靈活的事情。對於學生的錯誤,教師也要判斷,到底是沒弄懂演奏法,還是僅僅因為反應不夠迅速。
平時練琴時,我們需要反覆練習一些技術動作,讓自己的身體建立一定的條件反射。但即便是建立了條件反射,演奏時也必須高度集中,具備靈活意識。因為音樂是流動的,舞臺上也會發生一些特殊情況。這個時候如果人不夠靈活,不懂變通,就很容易造成卡頓、呆住等災難性的效果。
拉琴,是由人完成的,我們對於樂器要有完全的掌控感。這對於初學者是最困難的事情,特別是小提琴這種演奏姿勢比較“彆扭”的樂器。但正因如此,演奏小提琴的我們,才更需要重視身體和大腦的靈活度訓練。特別是當下小提琴技巧發展已經到了較高水準,如果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能力,是很難駕馭這樣一件靈巧、複雜的樂器的。
平時多注意靈活度的練習,不但可以令上課更加豐富有趣,也可以較好地鍛煉孩子的手腦協調能力、專注力和思維習慣。解決了靈活度的問題,孩子演奏才能更加自如,早日跨越僵硬的初學階段,進入身心放鬆的學琴和練琴狀態。
俞倩如/文
來源:北京號
作者:音樂週報
【來源: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