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山駐守”到“雲端值守”——湖南新能源場站加速智慧升級
更新于:2025-04-03 11:14:22

人民網記者 林洛頫

漣源龍山風電場。受訪單位供圖

順著蜿蜒的山路行至湖南婁底市漣源龍山,望著眼前連綿不絕的山脈上,25座銀白色的風車迎風旋轉……相比於以前工作人員要常年在風電場駐守,如今這裡實現了從“深山駐守”到“雲端值守”的轉變,國家電投五凌電力正以智慧場站建設推動湖南新能源運維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

依託數智化技術應用、生產管控模式變革、體制機制優化、業務流程再造、人力資源能力提升,五凌電力正構建起“2+N”(生產運營中心+電力交易中心+N個區域維檢中心)現代智慧運營體系。

遠端運維中心。受訪單位供圖

新理念:從分散運維到智慧管控

走進國家電投五凌電力湘中維檢中心,智慧大屏上實時呈現著各風電、光伏場站的運行情況,風機葉片旋轉的動態數據、設備健康狀態、功率輸出等一目了然。相比過去風電場、光伏電站“各自為戰”的運維方式,如今的新能源運維管理已邁入智慧化、集約化的新階段。

“新能源產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傳統的運維模式制約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五凌電力生產技術部主任吳德明介紹,以往新能源場站多採取“駐站值守”的模式,一個場站就要安排四五名運維人員進行日常維護,但新能源資源點多面廣,單個場站採取老模式來運維,既增加了人力成本,也難以實現精細化管理。

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電投從2023年底全面啟動智慧場站建設,以“集中監控、區域維檢、產銷協同、無人值守”為方向,形成標準化、集約化、數智化的現代智慧運營體系。具體來說,生產運營中心負責統籌全域,電力行銷中心進行市場調度,而各區域維檢中心則作為核心執行機構,實現運維工作的集約化和專業化。

目前,五凌電力已建成湘中、湘南、中衛、玉溪等4個維檢中心,完成10個場站的智慧化改造,實現“場站集群、人員集中、技術集享、遠程集控”的管理模式。數據顯示,僅湘中區域就減少了20個運維崗位的現場駐守,兆瓦用工降幅約38%,每年節約人工成本約800萬元。

風機實訓基地。受訪單位供圖

新效益:提升安全、效率與經濟價值

智慧場站的建設為的就是提高生產效率,用技術來改變一線運維人員的生產生活。

“原來我們在風電場值守,一旦遇到設備故障,就要爬到七八十米高的風機上去檢查,既費時又危險。”湘中維檢中心運維人員鄒宇翔說,現在有了遠程診斷和智慧巡檢系統,可以提前發現隱患,大幅減少了高空作業的頻次,安全性得到了極大提升。

五凌電力通過智慧化手段重塑業務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新能源運維的提效降本。湘中區域維檢中心的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2023年,該區域共發生40次設備故障,在新的區域維檢模式下,累計節省工期44.5天,增發電量214萬千瓦時,創造經濟收益約130萬元。

此外,智慧場站建設還助力新能源發電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發揮出“市場導向、行銷牽引”的作用,實現營銷引領生產、生產支撐運營、運營創造效益、效益優化行銷的良性迴圈,助力“供需協同”。

五凌電力市場行銷部主任單愛華介紹:“依託新能源生產運營中心,公司最終實現了產銷協同,能夠根據電力市場的實時變化調整交易策略,我們2024年調整發電檢修計劃、交易策略達256次,最終實現新能源減棄增發超2億千瓦時,市場化新能源集中行銷率達到100%。”

VR模擬平臺。受訪單位供圖

新管控:科技賦能新能源產業升級

在智慧場站建設過程中,科技創新是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以無人機巡檢為例,五凌電力率先在行業內探索“一人一11機”的移動式巡檢模式,大幅提升了巡檢效率。“以前,我們一支巡檢隊伍一天最多能巡查2颱風機,而現在一天可以完成10不僅僅是一張桌子,最快1天就能出具巡檢報告。”五凌電力科技公司產業數位化主任羅紅祥介紹。

此外,五凌電力還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智慧技術應用:智慧視頻監控與圖像識別,實現設備數據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聯動,提高設備缺陷識別準確率;毫米波雷達及視頻融合預警系統,預警準確率高達98%,極大提高了安全管理水準;新能源智慧運維系統,具備全景監測、智能預警、專家分析等功能,可提前發現風機齒輪箱失效、變槳軸承斷齒等各類設備缺陷,避免設備故障損失約500萬元。

五凌電力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李賢明表示:“我們正加快推進新能源生產運營系統建設,未來還將探索AI人工智慧在功率預測、交易決策等方面的應用,進一步提升智慧場站的管理水準,為清潔能源行業的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智慧場站建設不僅提高了新能源運維的安全性、經濟性和效率,更推動新能源產業向更高層次的智慧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國家電投五凌電力用實踐證明,依託科技創新和管理模式變革,新能源行業完全可以走出一條高效、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隨著智慧場站建設的進一步深化,將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