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昇
《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韓昇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清明時節,人們在緬懷與追思中,感悟著生生不息的血脈傳承。一個家庭如此,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繁盛,也屢經劫難,但始終自強不息,綿延不絕,因其內部湧動著家風家教家訓的暖流。樸實無華的家訓來自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人類祖祖輩輩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教人辨識善惡,懂得取捨,進而成為規範。
因為研究家訓,我走遍了祖國各地,閱讀了許許多多的家譜。這些家譜往往開卷便有立家的格言,後面則記載治家原則,從家庭的基本禮儀規矩,到立志、砥礪、知書、達禮、勤儉、謙和、興善、除惡等方方面面,這就是今日統稱的“家訓”。除了正式的家譜家訓之外,古人的家書、信札、童蒙教材,以及詩文、典籍等,雖然不是專門的家訓著作,但其中也包含許多教人處世的勸誡,生動而富有啟發性。
從實踐中領悟出來的智慧,首先必須回歸到歷史之中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數不盡的家訓,其實都圍繞著“仁義禮智信”的“五德”文化展開。為什麼中華文化特彆強調仁和禮呢?因為自周朝以來,中國進入了典型的農業社會,其基本生存形態是聚集性定居,不同於遊牧民族或航海民族的居無定所。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就必須關心和愛護這個群體,“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這就是仁。聚居的人多了,就必須確立人與人之間的縱向與橫向關係,據此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是禮。仁的關愛和禮的秩序落實在家訓里,只有從民族的特點及其演進的歷史來看,才能獲得深刻的理解。
家訓不是說教,而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規範。比如,許多老宅子大門上高懸“耕讀傳家”,教導子女要學用結合。出身官宦世家的司馬遷,少年時期家裡讓他邊耕邊讀,20歲讓他徒步行走,在長途跋涉中感受社會。中國在社會治理上的一大挑戰在於地域實在廣大,各地風俗民情和發展水準大不相同。國家統一政策的平衡點如何確定常令執政者思索。司馬遷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才能在洞徹國情民情的基礎上寫出偉大的歷史著作。
家訓教誨人們內外兼修。對內而言,自己必須做好準備,洞悉現在,把握趨勢,預判未來,才能適者生存,乃至隨心所欲不逾矩。對外而言,融入社會,必須遵守規則和禮儀,懂得為人處世。對內的修養,對外的修行,歸根結底在於乾坤二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無論世道如何變化,困厄時有不可逾越的底線,順利時把美好與人分享。
為人處世的根本道理並不玄虛,而是淳樸易懂,因而能成為廣泛認同的“常識”,遵循常識便形成了主流的社會風氣,古人稱之為“民風”。家教家訓薰育的家風,從兒時起一生相隨,引領一代又一代人向善前行。這些年來,我在學術研究之餘,先後出版了收集整理家訓故事並予以解讀的《家訓一百句》,依人生各個重要階段分類闡述家訓良知的《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等。它們收到的讀者反響讓我感受到,大家越來越重視傳承千載的家訓與文化傳統,講述古代家教家訓的故事對新時代家教家訓的形成無疑有很大説明。
當然,中國古代家訓是農耕社會的產物,在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大創新的今天,必須對它有恰如其分的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家訓繼續閃耀在我們的人生航道上。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