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博物館特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開展以來,至今熱度不斷。4月1日起再度開放新一輪看展預約。古埃及文明何以吸引一批批觀眾探究?
日前,滬上行知讀書會現場,米小霆藝術社創始人米羅、上海徐悲鴻藝術學院繪畫系講師霆霆對話,帶讀者深入探索古埃及神話中蘊含的深刻文明內涵,揭示其中對永恆與重生的獨特理解。
從上海博物館古埃及特展談起,兩位嘉賓對古埃及文明進行系統性梳理。從前王朝時期到阿拉伯時期,講解不同文化符號與歷史印記。
其中,上下埃及的地理劃分充滿趣味——因尼羅河自南向北流淌,“上埃及”位於南方,“下埃及”位於北方,兩地信仰略有不同。
古埃及文字的破譯離不開羅塞塔石碑與法國學者商博良的執著。1799年刻有三種文字的羅塞塔石碑被發現。商博良通過文字對比,發現“王名圈”規律,逐漸破譯了埃及象形文字,編製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最終解開了古埃及文明密碼。
古埃及人相信死亡是通往永生的起點,木乃伊製作便是這一信仰的極致體現。嘉賓詳解木乃伊的製作流程:從腦漿抽取、內臟處理,到泡鹼脫水、包紮填充,每一步都彰顯了人們對永生的嚮往。
聖甲蟲被視為太陽的守護者,常被置於木乃伊的心臟位置。上海博物館展出的埃赫納吞與圖坦卡蒙雕塑“遙遙相望”,仿佛在歷史長河中形成微妙對峙,嘉賓將父子二人的糾葛娓娓道來。
拉美西斯二世以超九旬高齡成為埃及最長壽法老,其自戀程度與功績同樣驚人。他專挑精美的雕塑篡改名字,改成自己的大名。此外,他簽訂了人類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國際條約。
嘉賓以古埃及玩具“塞尼特棋”為例,引出古埃及文明對生死的哲思。這既是一種娛樂休閒的遊戲,同時也有著嚴肅的象徵意義,即穿過黑暗之路,迎來無限光明。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