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心智模式:3個原則,教你建立成熟心智
更新于:2025-04-02 14:07:11

第一、在與他人相處時,不要對他人抱有過高的期待。

你不能嘗試著改變別人,只能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進行適當的利益交換。

因為無論你如何干涉,別人的行為仍然超出你的控制範圍。

因此,不要過度期待別人的改變,也不要總是認為別人應該怎樣對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劃和選擇,世界也運轉著屬於它自己的方式。成熟就意味著明白這一點,不要試圖像指揮軍營一樣掌控一切。

比如在男女關係中,不要期望對方完全符合你的理想標準,或根據你的要求改變他自己的本性。

例如,一個人可能在衝突時傾向於表達情緒,通過直接的溝通來解決問題,而另一個人可能更內斂、喜歡退避或尋找獨處的時間來緩解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互相尊重和包容,不試圖改變對方的本性。要努力理解彼此的差異並會學會傾聽和表達,尊重彼此的觀點和感受,並共同努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二、停止對世界的抱怨。

抱怨並不能改變世界對你的態度。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通過抱怨可以改變世界的運行方式,但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不太可能的。相反,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現實,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王陽明特彆強調在處理各種事情時要有耐心和包容心。

當面對一項困難的任務時,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成熟的心智模式會驅使我們積極應對並提升自己的能力。

假設你是一個項目經理,在緊急情況下需要找到解決方案來滿足客戶的需求。而這個問題可能涉及複雜的技術挑戰和時間壓力。

一個不成熟的心態可能讓你感到沮喪、焦慮和抱怨,認為這個任務太難了,責怪其他人或環境。

然而,一個擁有成熟的心智模式的人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並採取行動來解決它。

首先,你會接受現實,意識到抱怨並不能改變現狀,因此你要停止消耗精力於抱怨上。

然後,你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勇敢地面對挑戰。你會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分析問題的根源,並與團隊合作尋找解決方案。

你會主動學習和研究相關技術,尋求專家的建議和支援。

你會保持耐心和冷靜,逐步解決問題,即使遇到障礙也不會放棄。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成熟的心智模式如何引導個體在困難中保持積極態度、勇敢面對挑戰,並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這種心智模式使得個體能夠在壓力環境下保持冷靜和理性,追求問題解決的最佳途徑。通過積極的思維和行動,他們能夠克服困難,實現個人成長和專案的成功。

第三、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關注。

我們經常傾向於只關注大事件,或者認為只有大事情才值得做。然而,在王陽明的觀點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

小事情並不是指你做了會立即獲得明顯好處的事情,而是通過它們來磨練你的品性。因為如果你的品性沒有到位,你就無法應對重大事件。

因此,在處理各種事情時要培養耐心和包容心。

此外,在面對困難的事情時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當面臨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時,比如領導佈置了一個讓每個人都不願意做的工作,不要迴避。試著去嘗試解決它,因為只有在難事上才能真正鍛煉出自己的本領。通過在小事情上磨練性格,同時在困難的事情上提升能力,我們能夠逐漸成長為更加成熟和堅強的個體。

《傳習錄》中關於事上磨的原文如下: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要求我們在事上磨,是不管大事小事的。

而且小事更難,因為它更能磨人的心性。

有一句諺語說:“無事時掩蓋了許多小人,有事時識破了許多君子。”

在平淡相處的日常中,每個人都可以表現得像個光明磊落的君子,整個世界都變得和諧寧靜,這就是所謂的無事時掩蓋了許多小人。但當真正遇到事情時,故事就不同了:

比如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在馬路上被汽車撞倒,十八個路人從她身邊走過,卻沒有一個伸出援手。其中或許還有被認為是不錯、稱之為“君子”的人,但在那一刻,他們的“君子”外衣被撕下,原形畢露,他們成了毫無動容的小人。這就是有事時識破了許多君子。

因此,陽明說如果只是追求心靈的靜養,修行的境界還未達到家。

這就好比說一個上了三年級的學生絕對不能算作小學畢業一樣。

更重要的是要“克己”。

“克己”意味著在應對事務和與人交往時時刻克制內心不正的私念。這是心學修煉的方法,也是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事上磨”。

在成熟的心智模式中,我們需要摒棄過高的期待,並停止抱怨世界。我們應該培養耐心和包容心,在小事情上磨練性格,在難事上提升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現實,處理各種挑戰,並實現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這種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僅使我們自身受益,也為社會關係和個體發展創造了更加積極和有益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