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孤獨症是一類發生於兒童早期並持續終生的神經性發育障礙。孤獨症患者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訓練。而照顧孤獨症的孩子,更是需要家長們付出巨大的辛苦。
現在,隨著國家和各地不斷出台孤獨症人群關愛服務政策,孤獨症患者家庭也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援。
明明因患有孤獨症,伴隨本體體感嚴重失調,需要時刻戴著頭盔,甚至連吃飯都不會卸下,他把自己“關”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頭盔對明明來說已經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生活中為他提供滿滿安全感的“夥伴”。
明明父親 羅駿:要麼自己捶自己,要麼是自己的頭去磕上課的桌子或者家裡面其它一些東西,把自己的頭磕破了,當時還縫了三針,所以我們壓根就不敢去強迫他。
明明四歲時被診斷患有重度孤獨症,8歲以前,每周要去4家康復機構,接受數十種不同的訓練。
明明父親 羅駿: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要1萬多塊錢,那個時候我的工資都沒有這麼多,費用總是入不敷出的情況。
去年3月,湘潭市啟動孤獨症兒童教醫康融合試點,對教師進行康復技能培訓,還派醫生在校內定期對患兒進行康復干預。政策的變化,讓孤獨症孩子們直接受益。
湘潭市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 傅朝暉:不要收一分錢,所以這些家長都是歡欣鼓舞的,全人教育加全面康復,這是我們當下在追求或者是說正在嘗試的一個理念。
每天上午到下午的三點半,明明和其他孩子們一起上文化課。放學後,康復醫生在學校里為孩子們做康復訓練。
俯爬觸地、翻滾、跳躍,這些正常孩子輕鬆完成的動作,孤獨症的孩子們卻需要反覆訓練。在康復老師的説明下,明明成功甩掉了對頭盔的依賴,還能用簡單的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需求。
上學以來,明明在身體功能、認知能力、溝通與交往能力、生活自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康復效果,這讓明明的父親看到了新希望。
明明父親 羅駿:康復和學習之間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一個結果,確實讓我們是非常欣慰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後面的康復治療有這樣的一個希望。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