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不到南潯怎知江南?
但閒適的水鄉生活、詩意的桑蠶耕讀,還不是南潯的全部,這裏還隱藏著一個小鎮與世界的故事。
一縷絲
織就江南的商貿傳奇
早在約4400年前,南潯歸屬地湖州的錢山漾遺址中,就已經出現了長江流域最早的絲織製品,而南澵生絲織就的絲綢,自古以來,就是全世界夢寐以求的商品。
南潯古鎮,位於浙江省北部,錢塘江和太湖之間的杭嘉湖平原。這裡有因河流沖積而形成的富含礦物質的肥沃土壤,所以生長的桑葉蛋白質含量極高。桑蠶吸收豐富的蛋白質后,分泌而出的蠶絲不僅光澤明亮,且韌性極佳,一根直徑僅8微米的絲線就可以承受住8枚銅錢的重量。
歷史上,就是這一顆小小的蠶繭,為南潯彙聚了驚人的財富,據清代南潯人估算,他們的財富總和達8000萬兩白銀,與當時清政府的年收入相當。為何僅靠蠶絲就能彙聚如此驚人的財富?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南潯的一條古老運河關係緊密——
南潯古鎮北部,始建於西晉年間的頔塘運河,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至宋代,南潯人便通過已經與京杭大運河相連的頔塘運河,將生絲快速運往各地。
1843年,距離南潯僅100公里的上海開埠,並迅速成為國際大都市,南潯生絲通過頔塘運河,一天之內就可直達上海,然後出口到歐美市場。南潯人不斷引進西方技術,創辦機械化制絲廠,使絲織製品的生產效率和產量大幅提升,他們又在上海修建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十六鋪碼頭,並購買遠洋貨輪。通過上海,南潯以蠶絲貿易為紐帶,開始與世界緊密相連。
一碗麵
留下運河上的舌尖記憶
“雙交面”是南潯人最喜愛的日常美食之一,“雙交”說的正是藏在麵條下的這兩塊澆頭。
將醃制過的新鮮草魚大火油炸,去除腥味的同時為魚肉增添香嫩的口感。再將焖制到酥爛的五花肉切成大塊備用。等顧客盈門之時,將沸騰的湯水和著煮熟的麵條蓋在準備好的“澆頭”上,不消5分鐘,一碗魚香、肉香交織,讓南潯人欲罷不能的“雙交面”就大功告成了。
“雙交面”充足的熱量和快速的烹飪手段,在數百年前,也許是奔走於航道商鋪、忙於生絲貿易的人們,最快速高效補充體力的食物之一。
萬卷書
守護著崇文尚學的基因
南潯人在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之後,仍然堅守崇文尚學的深厚傳統。
在南潯的嘉業藏書樓,鼎盛時期藏書有將近20萬冊,60萬卷,其中最珍貴的是69部宋版書。
為了管理浩瀚書海,藏書樓里的每一本古籍都嚴格存放在固定書櫃並配有編號。有趣的是,嘉業藏書樓的圖書檢索密碼竟然是《千字文》,這是一種誕生於北宋時期的檔案管理方法,找書人通過每一個字在《千字文》中的排序就可以準確找到書籍的確切位置。
如果把書珍藏封閉起來,那些珍貴的孤本、古籍自然能得到保護,但也意味著,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接觸到它們。藏書樓的主人曾以重金聘請工匠將自己珍藏的古籍、孤本做成木製雕版,用古老的書籍印刷方式,把藏書分享給更多人。目前在南潯的嘉業藏書樓,木製雕版大約保存有4萬片。這種濃厚的人文精神,今天依然吸引著人們嚮往的目光。
2024年,僅到10月份,全球便有1600萬遊客來到南潯。在這裡,既能看到傳承至今的古老傳統,又能看到基於這些傳統的創新。南潯人在總結自己的時候,提出了“創新不忘本,傳統不守舊”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獨一無二的小鎮南潯。
系列文化紀錄片《人文名鎮》之《尋游南潯》,將於3月24日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18:30檔播出,央視頻、央視網同步推出。
來源:央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