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戶異常”“低利率貸款”“積分到期”……垃圾簡訊該怎麼治?
更新于:2025-03-26 05:18:04

  在資訊飛速傳播的當下,本應作為高效通信紐帶的106簡訊平臺,卻成為垃圾簡訊肆虐的重災區。據上海市消保委調查數據,高達76%的消費者經常被這類垃圾簡訊騷擾,包括發送詐騙資訊,推送“賬戶異常”“低利率貸款”“積分到期”等誘導連結……消費者一旦上鉤,個人資訊便可能被不法分子套取,甚至面臨植入木馬病毒的風險。垃圾簡訊給群眾財產安全和隱私帶來不小的威脅。

  垃圾簡訊屢禁不止有多方面原因。在灰色產業鏈中,不法分子利用106號段發送詐騙簡訊的成本低至每條幾分錢,而一旦得手獲利巨大,這催生了“低成本廣撒網”的犯罪模式。在監管審核環節,儘管電信部門和運營商推行實名制,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審核漏洞,一些不良商家通過虛假身份或不規範手段繞過審核,得以發送垃圾簡訊。

  由於大量政府部門通知、網站驗證碼等正規信息也通過106簡訊發送,正規簡訊與垃圾簡訊共用號段形成的混合通道,不僅消解了使用者的防範意識,更讓遮罩技術陷入“誤傷正常服務”與“放任詐騙資訊”的兩難之中。

  對此,要想在106垃圾簡訊整治方面取得成效,就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把工作做得更細、把措施落實到位。

  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在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總部進行了多輪訴前溝通后,目前已達成共識。針對“發送106短信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的要求,三大運營商均承諾:對於有歧義或無法清晰標識簡訊內容提供者的簽名,將使用簡訊內容提供者的規範企業名稱(內容提供者實名)進行標註。借此將從源頭上遏制垃圾簡訊的發送。

  運營商承擔起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審核流程的同時,監管部門也要強化監管力度,制定更為嚴格的106簡訊平臺管理規範,明確對違規發送垃圾簡訊行為的處罰標準,提高違法成本;並建立常態化監督檢查機制,定期對106簡訊發送情況進行排查,對違規企業和個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形成強大威懾力。

  其他相關部門要通過多種管道,如公益廣告、社區宣傳、學校教育等,向消費者普及106簡訊相關知識,包括如何辨別垃圾簡訊、常見詐騙手段及應對方法等,提升消費者的警惕性和辨別能力。同時,鼓勵消費者積極舉報垃圾簡訊,建立便捷的舉報管道,對舉報屬實的給予一定獎勵,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良好氛圍。

  整治106開頭的垃圾簡訊,關乎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關乎通信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唯有監管部門、運營商和消費者齊心協力,方能形成法治震懾、技術防控和公眾免疫相結合的立體化防禦網路,還消費者一個清朗的通信環境。

  轉自/經濟日報(作者李治國),原標題《通力合作治理垃圾簡訊》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