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度的搶跑培優,並不會讓孩子更聰明,過猶不及反而會固化思維。
思維能力的提升,並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通過培訓達到思維能力速成的效果,很多看似培優拓展和搶跑,並不是基於思維能力的提升,而是製造思維力提升的假像。
2、單純喜歡閱讀的孩子未必聰明,帶著想法閱讀的孩子才聰明,與閱讀相比,交流更重要。
語文好靠閱讀,很多喜歡閱讀的孩子語文並不好,能夠提升思維能力的閱讀,並不是看故事一樣過目即忘,而是帶著思想閱讀,有感悟有認知也有語感,而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又比孩子的單純閱讀更有效。
3、記憶是一種能力,但死記硬背不是,尤其將邏輯思維轉變為記憶更不是。
如果別人一篇課文需要兩個小時記得住,你只需要一個小時,那就是聰明,但如果人家花一周時間理解一類數學題,你用兩天時間補課,記憶了這累數學題的模型,那就不是聰明。
3、基因決定孩子的起始高度,有些孩子的起始高度,就是別的孩子永遠達不到的高度。
小學不明顯,初中已經有所體現,高中非常明顯,人與人的絕對智商差距確實存在,這個世界真的有聰明孩子,而不是學霸都要補課。但努力提升思維的意義,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超越所有人,
4、在學生時代,成績就是衡量孩子思維能力最準確的方式,用聰明不努力來給孩子定性,並不容易形成激勵,反而會引導她們為了表現“聰明”,刻意選擇不努力。
聰明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優點,但這個最大的優點,往往又不需要刻意強化,因為決定學習能力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