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段視頻: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在家裡瘋狂蹦跳,桌上的水杯都被他踢翻了。
他的媽媽在一旁無奈地搖頭,而男孩卻氣定神閒,完全不理會。
可是視頻的另一部分,這個男孩在學校的表現卻判若兩人,像只小貓一樣安靜地坐在教室角落,老師喊他的名字時,他甚至嚇得不敢抬頭。
這樣的反差讓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家裡像個“小霸王”,但在外面卻表現得那麼膽小?
孩子為何在家橫行無忌?
在家裡表現得“橫”,不僅僅是孩子在發脾氣,更像是一種宣洩。
在熟悉的環境中,孩子知道自己所冒犯的界限在哪裡,知道父母會給予寬容。
家裡本身就是一個安全的港灣,無論怎麼“作”,孩子們大多知道,總會被原諒。
他們在家裡展現出的“拽”,其實是對家庭包容的大胆嘗試。
正是因為瞭解了家的底線,他們才敢於在家中橫行。
這種表現並不無端發生,往往與家庭內部的氛圍有關。
例如,獨自忙著處理一切的媽媽,即使再有力量,也難以滿足孩子對陪伴的深層次需求。
爸爸的缺席,或是過度的壓迫感,讓孩子在家裡找到了一個發洩的出口,既是在尋求注意,也是渴望得到控制感。
在許多家庭中,爸爸扮演的角色常常失衡。
要麼過於忙碌,要麼在家過於嚴厲,導致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愛的支援。
有些爸媽可能認為,只要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就夠了,其實不然。
孩子更渴望的是親密的情感連接,而不是冰冷的物質體驗。
鄰居家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師,常年不在家。
每次回家基本上就是癱在沙發上,媽媽則忙裡忙外地照顧孩子的飲食和學習。
這個孩子每每在家中顯得霸道十足,對媽媽說話大聲卻毫不在意,因為他知道,媽媽再怎麼生氣,最後都會原諒並呵護他。
但在學校,他卻像變了一個人,安靜得讓人心疼。
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爸爸“缺席”,孩子在情感上會感到一種無法填補的空缺。
他們的“拽”只是為了吸引目光,而不是對家裡的不滿。
在這個過程中,情感的缺失讓他們學會在外界環境中隱藏自己,因為他們不確定外人是否會像媽媽那樣理解並接納他們的錯誤。
如何打破‘窩裡橫、外面慫’的怪圈?
要改變這種狀態,最重要的是家長雙方要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爸爸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每天花上十分鐘陪孩子聊天或者讀書。
這種簡單的陪伴反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他們的表現也會因此有所改變。
媽媽則可以適當“放權”,允許爸爸參與教育孩子的過程,不要“一把抓”。
父母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家庭規則,不過多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讓他們在明確的規則下成長。
比如,每當孩子在家中表現得過於“橫”時,媽媽可以引導他們想想在外會怎樣表現,從而讓他們理解,在家中也要學會尊重他人。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度過這樣一個階段:他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一起陪伴。
爸爸從沒錯過每一個家長會,也沒有缺席過他的成長。
雖然工作忙碌,但他堅持每天抽出時間陪孩子做一件他們喜歡的事。
這種全程參與,讓孩子始終對家有一種高度的信任和情感依附,沒有過度的情緒釋放需求。
結尾,其實,在家庭中,教育不應該只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的單方面輸出,而是雙向的互動。
家是實踐愛的地方,也是行為規則的初步養成環境。
我們不能僅將“長大”作為對孩子的期待,還應該在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指導。
當孩子們在外也能如在家般自信的時候,才是真正完成了優秀的家庭教育。
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改變,我們不僅是在引導孩子如何在家庭中找到平衡,更是在塑造他們面對世界時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