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電影網訊 3 月 28 日,第十二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論壇聚焦微短劇的產業升級、跨界融合與生態共建,彙聚政府、平臺、製作方、學界代表共商行業未來。
跨界融合拓展應用新場景
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分享了平臺的相關實踐和思考。他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劇《家裡家外》為例,指出微短劇正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的雙贏。樂力透露,紅果短劇已與國家圖書館、中國航太局、法制出版社等機構展開合作,圍繞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題開發內容。他強調,精品化是微短劇發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顧“真善美”的選題、豎屏美學呈現及專業製作水準,探索“微短劇 + ”的多元生態,推動產業升級。
陝文投藝達影視總經理賈軼群則從文旅融合角度指出,成功的微短劇既要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具備全國視野,通過情感共鳴擴大傳播效果。中科數創影視中心總監鄭銘分享了科普微短劇的創作心得,主張採用類型化敘事手法,將知識傳遞融入故事情節,避免生硬說教。
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影視負責人曾映雪指出,微短劇已成為公司精品多元戰略的重要支點。通過 IP 改編和技術賦能,他們正著力打通產業鏈各環節,推動微短劇從現象級風口向可持續賽道轉型。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程樯從人才培養角度提出建議,呼籲高校建立“大傳播”思維,打破傳統教學壁壘,培養學生掌握豎屏美學、快節奏敘事等新型技能。
產業協同激發內容新生態
短劇製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CEO 鄭安迪指出,過去一年,微短劇市場的高速增長為影視行業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已成為就業藍海和內容創新的試驗田,“短劇 IP 開發需四兩撥千斤,用輕量化敘事啟動沉睡的文學資源。”
紅果短劇製片負責人沈志遠則分享了平臺在 IP 改編與創作扶持方面的實踐經驗。他表示,紅果短劇已形成一套以數據為基礎的 IP 開發方法論,在他看來,平臺的核心價值在於了解創作者和內容特質,將風格契合的 IP 與創作者精準匹配,做“服務者”而非“干預者”。
先進技術在內容行業也在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百度百家號內容運營負責人於軻分享了 AI 在經典 IP 現代化改編中的應用,依託人工智慧技術優勢,平台能夠快速解構 IP 核心元素,並結合現代場景進行創新演繹。他指出,內容與科技的結合,將推動微短劇從流量生意升級為內容創新平臺。
芒果 TV 大芒計劃工作室負責人周裘補充道,除製作層面,發行上的技術創新同樣重要,百萬投資的文旅短劇與千萬級古裝劇,通過精準運營,都有機會成為爆款。此外,他希望行業加強交流合作,目前芒果 TV 正與紅果短劇探索協同機制,通過 IP 衍生開發等合作模式,構建“美美與共”的行業生態。
商業變現層面,巨量引擎內容營銷負責人金文樂分享了品牌行銷的新趨勢。他表示,通過劇情植入等創新形式,品牌短劇的轉化效率已超越傳統廣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實現品效協同,發展前景廣闊。
人才培養孕育行業新未來
越來越多傳統影視人和青年從業者正積極投身這一新興領域。在論壇的第三部分,著名演員朱時茂、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劉天池與從網文作者轉型為短劇製片人的杭州海魚星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馬小虎,圍繞微短劇的創作與表演展開深度對話。
朱時茂以其慣有的幽默開啟話題,已年過七十的他笑稱自己是“銀髮短劇之星”。他坦言,最初對短劇持觀望態度,但最終被行業里年輕團隊的創意打動:他強調短劇表演必須直截了當,表演節奏要與當代快節奏生活同步,“慢半拍觀眾就劃走了”——這種即時反饋機制正是微短劇區別於傳統影視的重要特徵。
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劉天池則從專業角度指出,演員要在有限篇幅中塑造鮮活角色,需要更精準的情緒表達。她在現場提出“雙槳理論”:演員需同時把握角色物質生存訴求和精神思想追求,才能在短時長里塑造立體人物。她還特別建議,年輕演員可以通過微短劇的高濃度表演錘鍊基本功,積累鏡頭經驗,建立觀眾認知。
製片人馬小虎以反賭題材短劇《老千》為例,強調短劇需挖掘人性共鳴。他提出的精品化三大路徑——貼近現實題材、深化精神內核、升級製作標準,與當前行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不謀而合。劉天池補充建議道,短劇編劇應在創作中注入人物的信仰感,讓角色更加鮮活動人,也更能展現正面角色行為背後承載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