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河套平原
更新于:2025-03-30 12:39:37

河套平原,位於內蒙古西南部,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陝西省,分為寧夏部分的“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東套”又分為“後套”和“前套”。

- 西套平原:即寧夏部分的銀川平原,位於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

- 后套平原:在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主要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

- 前套平原:也叫土默川平原,位於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

河套平原東起賀蘭山,西至呂梁山,南抵陰山,北達長城。它不僅涵蓋了黃河“幾”字彎及其周邊的豐富流域,更囊括了銀川平原(寧夏平原)以及鄂爾多斯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部分區域。

河套平原在地質構造上是一個內陸斷陷盆地。侏羅紀末期的燕山運動中,蒙古地塊向華北方向擠壓,受鄂爾多斯堅硬地塊阻擋,陰山山脈褶皺成山,河套平原斷陷為沉降盆地。

新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期,陰山山脈再度隆起,山前產生東西向大斷裂,河套盆地強烈相對沉降,為平原的形成奠定了地形基礎。

黃河流經河套平原,攜帶了大量泥沙。上更新世黃河河套平原段逐漸形成,湖積層上普遍覆蓋著黃河沖積層,沉積物以砂土和粘土為主。隨著山地上升相對速度加快,黃河數次改道,大量沖積物質遺留下來,逐漸形成黃河沖積平原。

此外,陰山山脈的山前沖積、洪積物開始堆積,形成沖積洪積扇群,並逐步發展構成山前洪積平原,與黃河沖積平原相連,共同構成了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整體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整體呈東西向帶狀分佈於陰山山地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

山麓階地主要分佈在陰山山前,是山地與平原過渡地帶,由於山地底盤不斷上升形成,是山地長期侵蝕和堆積作用的結果。

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由陰山山脈的山前沖積、洪積物堆積形成,自山麓向平原逐漸傾斜,地勢較高,組成物質顆粒較粗,多為礫石、砂土等。

黃河、大黑河沖湖積平原,是河套平原的主體部分,由黃河及其支流大黑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堆積而成,地勢平坦開闊,組成物質顆粒較細,多為砂土和粘土,土壤肥沃,是主要農業區。

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量少,蒸發量大,風大沙多,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

主要河流有黃河、大黑河等,地下水資源豐富。此外,還有100多個湖泊,如烏梁素海、哈素海等,在蓄洪、灌溉、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河套平原的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河套人”便在河套平原繁衍生息。20世紀初在內蒙古薩拉烏蘇河流域發現“河套人”化石及細小石器,標誌著河套文化的誕生。新石器時代,河套地區出現眾多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與農業相關的石器、骨器以及植物種子,表明當時農耕文化已有一定發展。

春秋時期,河套平原是多民族活動的舞臺,成為北方各民族較早融合的地區。戰國中期,河套平原被匈奴牢牢掌控。後來,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將河套平原納入趙國統治,設置了雲中、雁門、代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征匈奴,將匈奴勢力逐至北河以北,奪取河南地(即河套平原一帶),並遷徙內陸平民至河套,還將趙長城等連接起來構築防禦體系。

漢武帝時期,通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南之戰等,解除了匈奴對河套地區的威脅,大規模開展屯墾活動,將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引入河套,推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套平原成為民族融合的中心區之一。各民族在此交流往來,文化相互滲透,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進一步融合,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增添了色彩。

唐朝時期,唐肅宗在平定安史之亂前,曾以河套平原為大本營。唐後期,朔方軍在實戰中崛起,其根源也與河套平原有一定關係。這一時期,河套地區的農業、畜牧業繼續發展,同時也是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交往的重要地區。

宋遼時期,河套平原是西夏立國的基石之一。西夏在此發展農牧業,建設城池,使其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區域。同時,宋、遼、金等政權與西夏在河套地區及周邊存在著複雜的政治、軍事關係。

元朝時期,河套平原成為其統治下的重要區域,農牧業繼續發展,同時交通和商業也有所進步。

明朝時,“河套”之名正式出現。明朝與蒙古在河套地區時常發生衝突,明朝還在這一地區修築了大量的長城等防禦工事。清朝時期,山西等地的百姓“走西口”,一部分人來到河套一帶謀生,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河套平原的開發和民族融合。

近現代,河套地區有王同春開發水利等事蹟,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馮玉祥在五原誓師,投身於國民革命事業。傅作義領導綏遠抗戰,抵禦日本侵略者的進攻,河套平原成為抗日的重要區域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河套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農業生產和防沙治沙等工程,如開挖總幹渠、總排幹,推進“三北”工程建設等,各民族共同戍邊興邊固邊,河套平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河套平原資源豐富,平原及周邊蘊藏多種礦產。巴彥淖爾市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46種,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有38種,如銅、硫鐵、鐵、鉛、鋅、鉬、金、石墨、矽石等,

黃河流經河套平原,為該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年徑流量250-300億立方米,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此外,河套平原地下水也較為豐富,黃河北岸山前埋藏較深,平原較淺,由10-30米減至2-3米,黃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約1-3米。

河套平原土地肥沃,地形平坦,有耕地1370.22萬畝,是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有機原奶、葵花籽、脫水菜生產基地,全國第二大番茄原料生產和番茄製品加工基地。

河套平原年日照時數3000-3200小時,西多東少,日照百分率67-73%,年總輻射量627千焦耳/平方釐米,太陽能資源量居全國前列,具有開發太陽能的良好條件。

該地區風能資源富集,年平均風速達8米每秒以上,穩定性好,開發價值高,具備建設大型風電基地的條件。

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包括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烏梁素海旅遊區等。烏梁素海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此外還有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得烏蘭布和沙漠。

騰訊的作業抄不了
騰訊的作業抄不了
2025-03-26 03: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