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辛芷蕾、白客主演的《仁心俱樂部》正在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作為一部聚焦醫療行業的生活流劇集,《仁心俱樂部》以獨特的輕喜劇風格打破傳統敘事的嚴肅框架,用犀利筆觸串聯醫生群體的職業困境與生活困局,呈現了一群退去光環的醫生和一個充滿幽默與溫情的故事。在近日舉行的看片會上,《仁心俱樂部》主創團隊分享了劇集的製作理念和創作初心。
“嚴肅+活潑”
以輕喜劇聚焦醫者群像
《仁心俱樂部》講述了神經外科醫生劉梓懿(辛芷蕾 飾)以及樂觀的心外醫生秦文彬(白客飾)是手術臺上互相支持的戰友,而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又都是一地雞毛,劇中兩人不斷成長、共同治癒,最終成為親密夥伴。
劇集摒棄了傳統醫療劇對手術救治的單一敘述,而是用“馬拉松俱樂部”作為紐帶將劇中主角團串聯起來——五位來自不同科室、性格迥異的醫生,因為組建馬拉松俱樂部結緣,性格反差極大的一群人在日常相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共同度過了工作和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閃亮的日子。
看片會現場,該劇導演田宇介紹說,《仁心俱樂部》的風格是“嚴肅+活潑”,整部劇的氣質就像是在輕喜劇的土壤里加入一些社會議題和人情冷暖,讓大家在笑聲中收穫感動。該劇總製片人、總編劇徐立表示,《仁心俱樂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療劇,劇集重點聚焦的是醫生的生活層面。談到為何賦予作品輕喜劇風格時,徐立坦言:“看了很多醫療紀錄片,深感醫生真的很偉大,希望能通過《仁心俱樂部》讓大家看到醫生有‘活人感’的一面。”
徐立說,劇中“江海小分隊”的互懟日常,靈感就來自身邊好友——無論工作壓力多大,他們總能通過互相“蹂躪”治癒彼此。徐立希望觀眾能透過這部劇,感受到“生死之外無大事”的生活哲思。徐立還透露,在邀請辛芷蕾出演時,正值《繁花》在螢屏熱播,辛芷蕾那時看過很多優秀的劇本,最後選擇了《仁心俱樂部》,這是彼此的雙向奔赴和緣分。
不美化不簡化
讓觀眾看見醫生的局限
據悉,《仁心俱樂部》在劇本創作過程中,經歷了長達一年在上海各大三甲醫院的“田野調查”,由此建立起“醫療-城市-人性”的三角敘事模型。該劇編劇團隊將劇作的創作觀定義為“醫學現實主義”,作品搭起了一座橋,讓觀眾看見醫生的局限。這種理念在劇集敘事中具象為,不美化醫患衝突中的道德困境,不簡化生命倫理中的灰度地帶等等,就像劇中ICU醫生面臨的困境:他可以用ECMO維持患者心跳,卻無法用醫學公式計算出親情與理性的黃金分割點。
《仁心俱樂部》在故事和人物上沒有選擇去打造職業神話和醫生傳奇,而是另闢蹊徑地把醫生從神壇拽回生活地面:他們可以是手術臺上掌控生死的外科聖手,也可能是家長里短中笨拙的丈夫、脆弱的女兒、困頓的中年人。
“每個醫生都在治癒他人的過程中,完成對自身傷口的清創手術。”《仁心俱樂部》這種將角色塑造與醫療行為同構的敘事策略,在展現醫生嚴謹工作的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各有悲歡的普通人形象。
辛芷蕾在劇中飾演的醫生劉梓懿工作中醫術精湛,面對各種狀況始終堅守職業操守。這位神經外科醫生“99分等於0分”的執念,實為目睹母親去世后無能為力的心理投射,執念的根源就是她心中那道無法癒合的傷疤。劉梓懿將對母親的愧疚與遺憾,轉化為對工作中每個細節的極致追求,精確到每一根血管、每一處神經的走向。
談起角色塑造,辛芷蕾表示劉梓懿真實的底色是善良,她的颯爽性格來源於專業過硬,同事和病患的信任讓她很自信。這個人物面對專業絕不讓步,同時也是一位很有仁心的醫生,有兩面性但並不衝突。在辛芷蕾看來,劉梓懿的角色魅力,既是對當代職場女性的致敬,也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笑對生活的治癒力量。本報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