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一直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探索的焦點。這座巨大的雕像,高達20米,長達57米(包括前爪部分則達到72米),其起源和建造者一直是未解之謎。
早在1935年,埃及工程師哈桑就提出,獅身人面像下方可能存在未知空間,他聲稱發現了一條通往第二金字塔的隧道。這一發現引起了廣泛關注,但並未得到確鑿證據的支援。1987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地質雷達探測技術,進一步證實了獅身人面像下方存在多個“異常區域”,包括一個3米寬、5米深的矩形空洞,以及頭部的不規則人工洞。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著作《埃及遊記》中,詳細描述了他在2400多年前的一次探險經歷。他提到,一位埃及祭祀曾帶他進入獅身人面像的內部,親眼目睹了12座雄偉的宮殿。700年後,敘利亞哲學家也提出,狮身人面像下方可能是一座古墓,屬於埃及統治者。然而,這些記載並未得到埃及文物局的認可,他們認為這些故事更像是科幻小說。
1990年,地質學家羅伯特受邀前往埃及,對獅身人面像進行再次探測。埃及方面原本希望他能闢謠,證明獅身人面像下方沒有空間。然而,羅伯特的結論卻與埃及方面的期望大相徑庭。他不僅確認了獅身人面像下方存在空間,還拍攝了一部名為《獅身人面像之謎》的紀錄片,於1993年在美國電視台播出。這一發現讓埃及方面大為震驚,甚至認為羅伯特和哈桑都是偽科學家。
關於獅身人面像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者,也存在諸多爭議。傳統觀點認為,這座雕像已有4500年的歷史,由法老哈夫拉建造,頭部形象也是按照他的面容雕刻的。然而,羅伯特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獅身人面像的歷史遠不止4500年,而是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甚至更早。他推測,這座雕像最初是由一個黑人文明雕刻的,他們信仰雄獅,將一塊巨大的石頭雕刻成了獅身人面像的模樣。隨著氣候變暖,撒哈拉雨林逐漸變成了沙漠,這個黑人文明也向南方遷移,留下了這座雕像。
羅伯特的推測得到了進一步的支援。在撒哈拉沙漠的阿爾及利亞塔西洞穴中,發現了擁有9000年歷史的壁畫,這些壁畫上描繪著長頸鹿、大象等大型生物。這一發現與羅伯特關於撒哈拉雨林地區的推測相吻合,進一步證明瞭他的觀點。至於獅身人面像後來的變化,羅伯特認為,古埃及法老在看到這座被洪水侵蝕的雕像后,曾嘗試按照自己的形象進行修復,但並未成功。因此,現在的獅身人面像頭部比例略顯不協調,與古埃及建築的整體協調性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