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曾幾何時,德系車型以其嚴謹的尺寸標準引領潮流,各大車企在不同市場區隔中,依據既定的車長和軸距展開激烈角逐。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讓不少參與者開始尋求新的突破口。
面對降價壓力與穩定價格體系的雙重挑戰,一些車企別出心裁,將目光投向了車型尺寸,祭出了“越級競爭”的策略。這一策略迅速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取得了顯著成效。畢竟,在中國,多人多子的家庭結構意味著,許多家庭只能擁有一台車,因此對車內空間的需求尤為迫切。
中國品牌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市場需求,開始在車型尺寸上不斷突破,無論是轎車還是SUV,都力求給消費者帶來尺寸上的驚喜。從吉利到奇瑞,再到新勢力品牌零跑和理想,它們不斷刷新著中國市場的車型尺寸標準,讓性價比看上去更加誘人。
在燃油車時代,這種“越大越好”的趨勢已初見端倪。而到了新能源時代,這一趨勢更是愈演愈烈。如今,似乎誰不推出越級車型,誰不把車做得更大,就會被市場所淘汰。這背後,離不開新能源時代供應鏈體系的成熟與造車平台的簡化。
以往,由於發動機、底盤、操控等技術實力的限制,車企在打造平臺時往往只能參考借鑒,導致“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屢見不鮮,能耗高、品牌力不足等問題也隨之而來。但在新能源時代,這些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沒有了油耗的束縛,車企們可以放心地將車型做得更大,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喜好。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汽車競爭中,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打破常規尺寸的車型。10萬元以下的中型車、15萬元的大型轎車或SUV將不再稀奇。在這場沒有固定規則的競爭中,誰能賣出更多的車,誰就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