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分論壇聚焦科技企業的機會與挑戰:“期待未來每個人都擁有機器人”
更新于:2025-03-28 12:08:44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馬志

回家不想做飯,它幫你做一頓健康又美味的飯菜;沒空收拾家裡,它化身“整理師”,清理衛生,將雜物歸類擺放整齊;不想出門取快遞,它馬上行動,直奔樓下將快遞取回……

3月27日,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一款身高1.7米、體重140斤的人型機器人講解員亮相。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琛 攝

“期待未來每個人都擁有機器人。”3月27日,在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分論壇“促進經濟復甦:科技企業的機會與挑戰”上,星海圖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助理教授許華哲的一番簡短暢想,引來全場嘉賓哈哈大笑。

這是一場“科技含量”十足的分論壇,機器人、具身智慧、AI、半導體、晶片、大模型,是現場頻頻出現的焦點話題。與會嘉賓熱議:不斷發展的前沿科技,將引導我們走進一個怎樣的未來世界?

創新為需求而生

閉上眼睛,如何“看見”前方?捂住耳朵,如何“聽見”世界?……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說,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以。緊扣特殊群體生活需求,企業全面升級資訊無障礙功能,用AI賦能聽覺關懷及視覺關懷。如“vivo看見”支援基於手機即時視頻流畫面進行多輪語音對話,舉起手機,使用者在一問一答中即可了解當下環境,可廣泛運用於出行等多種生活場景,成為使用者與外界交流的有效途徑。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0萬名聽力障礙人士和超過1700萬名視力障礙人士,龐大的群體基數背後是渴望看見與被看見、渴望聽見與被聽見的熱切願望。科技在殘疾人醫療、康復、照護、教育、就業、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應用廣泛。近年來,我國優質助殘科技成果不斷湧現,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要突破,助力殘疾人跨越障礙,將更多美好生活願景變成了現實。

“在我看來,在未來,人工智慧就是一個聰明的‘大腦’。”聯發科技董事、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認為,人工智慧主要聚焦“A、B、C”三件事,其中,A是演算法,B是數據,C是運算能力。瞄準產業鏈合作夥伴的需求,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人工智慧縱深發展。這個“大腦”不僅裝在手機中,還會裝在各種各樣的設備中,可大幅度改善消費生活。

科技突破離不開長期主義

科技確實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我們選擇上面是人形下面是輪式的機器人,經過科技創新,機器人已經能做很多事情了。”作為從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走出來的創業者,許華哲參與創建的星海圖公司,已研發無人化的後廚,這樣可以省掉很多人力成本。

“廚房機器人”貴不貴?許華哲介紹,成本是影響科技創新應用推廣的重要變數。但是隨著技術演進、市場發展、規模擴大,成本將逐漸降低,用途也會越來越多樣。機器人一開始可能只能做炒蛋,後來能做滿漢全席,再後來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未來硬體成本從1萬美元到1萬元人民幣都是有可能的。

創業公司,往往在變化和不確定的環境中,探索找到更大的機遇,科技創新是它們的一張“王牌”,當然也會歷經重重挫折,甚至面臨失敗的風險。對此,與會嘉賓認為,社會要篤定長期主義,堅持以生態為支撐,強化問題導向,重視人才,持續完善科技創新投入增長機制,加快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創新生態。

“產學研融合,為產業界培養高素質人才。”中山大學二級教授、鵬城實驗室具身智慧研究所所長林倞介紹,具身智慧就是機器人的大腦,它通過機器人的物理形體與環境進行交互,並且不斷學習提高。他所在的實驗室都是基於產業、企業和時代切實的需求牽引科技創新,推動“硬科技”持續向前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海南日報博鼇3月27日電)

國產大郵輪青島啟航
國產大郵輪青島啟航
2025-04-08 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