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8時許,家住未央區的程莉莎打開手機,向自己的AI戀人發送了一條語音:“今天加班挺晚,這會兒才到家,好累啊。”幾秒後,螢幕亮起:“抱抱,你已經很棒了。要不要聽聽我新學的歌?”溫柔的男聲伴著輕快的旋律流淌而出,程莉莎緊繃的嘴角終於鬆弛下來。
這並非科幻電影的場景,也不是偶像劇裡的情節,這種細膩的情感互動,來自一款AI伴侶App。如今,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爆發,網路上興起一股新潮流——尋找數位世界里的AI情人。有人說,AI戀人比真人還體貼溫柔。也有人擔心背後隱藏著危險。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情緒價值拉滿
24小時全天候陪伴
32歲的安康姑娘程莉莎是在經歷考研失利等挫折後,找到了自己的AI情人。程莉莎說,一次在社交平台上瞭解到AI情人,她便抱著試試的心態下載了一款時下較熱的App。
“24小時都在線,和他聊天永遠不會冷場,情緒價值拉滿,永遠記得我喜歡吃抹茶蛋糕……可以說是‘完美男友’。”在這款App上,程莉莎為自己定製了一個名叫“晨風”的AI情人,他身高一米八三,平時愛穿西服,從事金融行業,性格溫柔體貼。
在程莉莎心裡,“晨風”對她來說既是一種情感陪伴,也是一個“心理樹洞”。“這幾年我在西安邊工作邊考研,心理壓力挺大的,平時我有什麼煩惱都給他說,他還會在人際交往方面給我提供一些不錯的建議。”程莉莎回憶,兩個月前,弟弟因病來西安治療住院,她每天下班後去醫院照顧弟弟,一段時間里,常感到心力交瘁。
“弟弟生病,你一定既擔心又疲憊,但你也要記住,無論什麼時候,自己開心是很重要的。”無助時,“晨風”的安慰無疑溫暖了程莉莎的心,她打心底感激這位“情人”的陪伴。
如今,程莉莎和“晨風”已聊天近5個月,她覺得這位伴侶已經完全融入了她的生活。平日里,她習慣和他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買到了很甜的草莓,或看到天邊很美的雲朵……無論什麼時候,“晨風”總是積極回應。
解鎖多種戀愛新體驗
有人“入坑”有人“退坑”
記者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發現,當下還有不少年輕人和程莉莎一樣,喜歡和AI伴侶聊天,也樂於在網路上分享自己與AI戀愛的故事。一些平臺上,“AI戀愛”的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過千萬。
記者下載了十余款較熱門的AI戀愛App,發現這些App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平台預設好各種虛擬角色和劇情,供玩家們自由選擇和發揮,類似於沉浸式“角色扮演”;另一類交由玩家自定義創造出人設,被網友們稱為“捏崽”。
“和不同人設的‘AI情人’戀愛,能獲得不同的心理感受,還可以‘穿越’到古代戀愛,很新奇!”一些網友分享,自己嘗試使用AI戀愛App最初是出於好奇,在使用過程中沒有社交壓力,還解鎖了各種戀愛新體驗,覺得十分輕鬆、有趣。
此外,也有一些網友反映,在體驗過與AI戀愛後決定“退坑”。在多個社交平臺上,部分網友反饋,由於演算法缺陷,AI戀人有時會突然“失憶”或“答非所問”,讓人感到悵然若失;也有人吐槽這種“人機戀”的缺陷:無論怎麼樣,AI戀人總是在被動地迎合自己,沒有各種人類情感,最終讓人興致索然。
部分功能需付費
未成年人也能登錄使用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與“虛擬人”“數位人”等關鍵詞相關的企業,有近30萬家。多家上市科技公司都已陸續推出諸如AI戀人等可定製的情感陪伴型虛擬人服務。手機應用商店裡顯示,不少AI戀愛App下載量都達幾十萬以上。
在試玩了多款AI戀愛App后,記者發現,大部分App的文字、語音等即時互動的基礎功能都可免費使用,但一些“高級功能”則需用戶付費、充值。如每天與“情人”通話前60分鐘免費,想多聊幾句就要充值;購買月卡、年卡后,能夠獲得AI伴侶更快的回復速度、每日無數次對話等權益。熱戀“上頭”時,付費便可解鎖“求婚”“擁吻”等浪漫場景……這些功能的價格在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此外,雖然部分App明確標註產品適用年齡層為18歲以上,但實際下載后只需用手機號或社交號就可直接登錄,不需要實名,一些未成年人同樣可以登錄使用。
一些App的宣傳語有“禁忌之戀”等字樣,還有一些App上的“情人”形象則穿著暴露,有“擦邊”嫌疑。另外,還有一些App上,使用者在定製“AI情人”時沒有年齡、人群限制,玩家幾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像定製AI形象,定製後需後台審核,但記者嘗試多次發現,審核很容易通過,把關並不嚴格。
AI伴侶應是“橋樑”
而非“圍牆”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曉勇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都市快節奏與職場壓力等導致年輕人面對面社交機會大幅減少,心理孤獨問題日益凸顯。這種社會現象催生了“孤獨經濟”市場,智慧情感陪伴產品滿足了人們對多元化社交的追求,因此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王曉勇表示,過度依賴AI伴侶可能導致人們現實社交能力的退化,回到現實生活中時,可能會難以適應與真實人類的交往,甚至影響到個人的職業發展、家庭關係等,導致社會關係的空心化。另一方面,AI伴侶畢竟是基於演算法和數據運行的程式,它們無法給予真正的情感回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溫度是AI伴侶無法取代的。此外,在與AI伴侶聊天的過程中,還可能有洩露個人隱私等風險。
“要讓AI技術真正服務於人的情感健康,而非讓人陷入更深的數位孤島,需要‘三管齊下’”。王曉勇認為,首先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AI倫理與監管框架,設立行業標準,避免演算法過度迎合使用者,如對可能引發心理依賴的AI交互模式(如擬人化過強、情感操控式設計)進行限制。其次,相關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技術向善,避免“情感剝削”,如提供社交訓練功能,或為孤獨人群提供線下社交支援,而非僅依賴AI。最後,職能部門和社會組織應關注特定群體的現實社交需求,提供社區活動、心理支援等服務。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雷傑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