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的廣袤天地裡,設計師們總是以未來為靶心,他們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一把尺,衡量著現有的一切,時刻準備著推翻與超越。然而,從巨集觀視角審視設計界,這種對未來的偏執追求卻顯得片面,甚至潛藏著風險。
設計,這一藝術與科技的結晶,其發展軌跡並非直線前行,而是充滿了曲折與反覆。無論是抽象的風格探索,還是具象的造型創新,都無法迴避歷史長河中那些璀璨的前輩與作品。創新,往往需要在批判與揚棄歷史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歷史中汲取養分,這是設計創新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在中國汽車設計領域,對歷史的記錄與備忘卻顯得尤為薄弱。這背後的原因複雜多樣。上世紀,汽車在中國尚未實現私人化,車型稀少,總產量有限,汽車設計相關信息的流傳與保存狀況堪憂。進入21世紀,中國汽車私有化迅速普及,設計風格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週期,這種快速的反覆運算習慣加速了汽車消費的更新頻率,卻也削弱了記憶的留存。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大地日新月異,大眾汽車消費習慣也隨之變化,喜新厭舊、快速更迭似乎成了理所當然。對於設計師而言,這種快速變化的環境確實推動了設計行業的飛速發展,從懵懂無知到與世界級品牌比肩,中國設計實現了質的飛躍。然而,這種快速消費習慣卻對歷史的記憶構成了挑戰。著名汽車文化研究者曾指出,我們往往只關注當下的設計成功,卻難以追溯其成功的根源,更別提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了。
近十年來,個人化的智慧互聯在中國迅速普及,個體與世界緊密相連,對在線工作和智慧生活的依賴日益加深。這種進步無疑令人欣喜,但也在無形中強化了我們不願花心思去留存和研究歷史的習慣。許多人認為,互聯網擁有記憶,所有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存放。然而,網路的記憶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持久。當我們試圖查詢十幾年前的汽車車型設計時,往往會發現資訊匱乏,即使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也往往只是快照痕跡,真正的連結、圖片和文字早已消失無蹤。
群體性的健忘導致了歷史記錄的薄弱,這也進一步影響了學界對中國汽車設計歷史的研究。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文獻查詢,以“汽車設計”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近28000篇文獻,但附加“中國”和“歷史”關鍵詞後,文獻數量急劇減少。顯然,我們對汽車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態、色彩、曲面等領域,而對設計歷史的研究則嚴重不足。甚至關於“標誌”設計的研究都遠遠超過了設計歷史領域,而這在汽車設計中並非核心要素。
有人可能會說,我們對設計歷史的記錄和研究薄弱是因為汽車產業歷史較短。的確,按照誕生第一輛自主量產車型的時間來計算,中國汽車產業歷史不足七十年,而歐洲、美國和日本則分別有一百多年和近九十年的歷史。但歷史長度的差異並不能完全解釋我們對歷史記錄的薄弱。尤其是本世紀二十年的歷史,同樣保存和研究得非常薄弱,這顯然不能僅僅歸因於汽車歷史總長度的差異。
因此,加強中國汽車設計歷史的記錄與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設計的演變過程,還能為未來的設計創新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為中國汽車設計歷史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