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智駕崛起:十年磨一劍,終成行業領跑者
更新于:2025-04-02 18:03:21

在2025年的汽車智能駕駛領域,競爭異常激烈。年初以來,比亞迪、長安、吉利、奇瑞、廣汽、理想等主流車企紛紛揭曉了各自的智能駕駛戰略,中階智能駕駛技術開始廣泛融入入門級車型,標誌著“智能駕駛平民化”的科技浪潮正式拉開帷幕。

儘管各家車企在宣傳上各顯神通,強調自家產品和戰略的獨特性,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車企背後都依賴於地平線的智慧駕駛解決方案,特別是其基於新一代Journey 6E/M處理硬體的技術支援。地平線為大眾市場實現高速NOA級別的智能駕駛技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地平線征程6系列推出了六個版本,能夠靈活適應不同的智慧駕駛場景,既保證了性能又兼顧了成本。這一系列產品滿足了全階段智能駕駛量產的需求,使地平線成為車企推動智能駕駛平民化的重要合作夥伴。

地平線發佈的上市後首份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其在中國自主品牌ADAS市場的佔有率超過了40%。在快速增長的高階自動駕駛市場,地平線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智慧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市場佔有率超過30%,排名第二,繼續鞏固其市場領先地位。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地平線創始人余凱指出,智慧駕駛已成為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對於車企而言,智能駕駛至關重要,一旦落後,就可能被市場淘汰,這也是許多車企和供應商感到焦慮的原因。

然而,從互聯網時代到AI時代,關於智能駕駛的出發點和產品邏輯,雖然行業共識眾多,但這些共識是否正確值得深思。地平線在成立的十年間,從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出發,選擇了更為艱難的道路,最終成為智能駕駛領域的佼佼者,這更多地是反共識的勝利,也是余凱一直對共識保持警惕的原因。

余凱自信地表示,他只關注並討論那些非共識的觀點。從最初定位為最懂軟體的晶元公司,到現在成為最懂晶元的軟體演算法公司,地平線的願景從未改變。余凱在2015年創立地平線時,就瞄準了AIoT和汽車兩大領域,他希望通過將深度神經網路融入晶元,實現萬物智慧。

在2015年移動互聯網軟體創業熱潮中,余凱選擇智能駕駛晶元這一硬體賽道,顯然是一個反共識的決定。他後來解釋說,這是為了避開與巨頭的直接競爭。余凱很快調整了業務方向,決定聚焦汽車領域,因為他認為汽車是既有資金需求又對技術和智慧有高要求的賽道。隨著地平線在2019年推出第一款車規級晶元征程2,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智慧化的爆發。

地平線不再滿足於僅僅作為一個晶元公司,而是推出了征程6系列計算方案,覆蓋了從低階到高階的所有智能駕駛需求。同時,地平線還推出了HSD全場景高階智能駕駛方案,試圖通過軟硬協同,打造極致高效的智慧駕駛解決方案。

余凱解釋了這一變化背後的深層思考,他指出,地平線交付的700多萬套計算方案中,幾乎沒有僅僅是單顆晶元的交付。要讓晶元在不同場景中使用,不僅涉及硬體品質,還包括工具鏈、中間件等,需要跨越軟硬體,從端到雲的綜合能力。地平線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在地平線與理想的合作中,為了儘快打開市場,地平線不僅提供晶片,還提供了感知演算法,説明理想快速達到行業的高速NOA水準。這一軟硬結合的合作模式,吸引了其他車企主動尋求與地平線的合作。

余凱說:“我們是晶元公司中最懂軟體演算法的,是軟體演算法公司中最懂晶元的,是做軟體演算法+晶片的公司中最懂車規的。不懂軟體的晶元公司是難以生存的。”軟硬結合的策略迅速撬動了整個智慧駕駛市場,為地平線帶來了業績的快速增長。

地平線征程6E/M計算方案在2025年將達到百萬級出貨量,整個征程系列累計出貨量將突破1000萬套,使地平線成為國內首個突破千萬級量產的智能駕駛科技企業。2024年10月,地平線在香港主機板成功上市,成為港股去年最大的科技IPO。

地平線快速發展的背景是智慧駕駛行業的加速發展。2024年,中國乘用車智能駕駛裝配率達到了65%以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47.6%,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都在加速向智能化轉型,智能駕駛已成為不同動力車型的標準配置。

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滲透率快速增長,搭載高階方案的車型銷量佔所有智慧車的比例提升至19.5%,L2+及L2++級別的NOA智能駕駛開始滲透主流市場。在這種全民智能駕駛和智能駕駛平民化的浪潮下,智能駕駛已成為所有汽車的重要基礎設施。

對於車企如何打造更好的智能駕駛設施,做出差異化特色,余凱參考了智慧終端的演變過程。他認為,智能駕駛如同汽車的“基帶”,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等標準化的“功能價值”。這些功能雖然重要,但難以形成差異化,不會定義品牌。

余凱指出,只有極少數車企具備全棧自研的能力,開放合作將成為未來主流。他預測,最終將有20%的車企選擇自研,80%的車企會尋求與最強的合作夥伴合作。自研與第三方並行,是智慧化拐點來臨、行業快速變革期最安全的選擇。

在智能時代的悖論中,余凱提到了智慧駕駛的未來。他認為,智能駕駛不是對人類駕駛行為的簡單模仿,而是要追求超越人類水準,真正讓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這一觀點與互聯網時代的產品邏輯截然不同,互聯網時代的產品邏輯是以人為中心的連結,核心技術邏輯是用機器學習揣摩用戶喜好,而智能駕駛則需要基於真正有效的數據,達到超越人類駕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