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塊石頭,為何被稱作“中華第一古物”
更新于:2025-03-28 08:50:55

故宮博物院裡

藏著十塊其貌不揚的“石頭”

沒有青銅器的威嚴

沒有瓷器的精美

卻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

它們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今天,一起認識秦石鼓

戰國人的“石刻朋友圈”

石鼓,形似圓鼓而非樂器

而是一組花崗岩刻石

2000多年前

秦人在十面鼓形巨石上

刻下十首四言詩

記錄君主的遊獵盛景

△鑾車:秦公乘坐著高貴華麗的鑾車,車馬馳行歡快流暢。

△汵殹(yì):汵河清澈,遊魚躍出水面,似與獵隊共舞。

△霝(靈)雨:一場突來的山雨,淋濕了獵手的鎧甲,卻添了詩情。

這些文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更是漢字演化的“活化石”

作為大篆向小篆過渡的典範

字形既有甲骨文的古樸

又初顯小篆的規整

被譽為“篆書之祖”

△石鼓文“作原”拓片

唐代書法大家

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

都驚歎於巨石上篆文的“古妙”

清代書法家吳昌碩

更是臨摹石鼓文數十年

提煉出“金石氣”

一筆一畫皆是文明的基因密碼

一部跨越千年的“國寶漂流記”

十面石鼓,每一面重約1噸

如此龐然大物

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呢?

石鼓的存世史

堪稱一部驚心動魄的“國寶漂流記”

△而師,記述秦公的述志詩。

唐初,它們被發現於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

卻被當作“破石頭”遺棄荒野

安史之亂中,石鼓被草草埋入黃土

官員謊稱“已毀”

戰亂平定後,韓愈上書疾呼

終使九面殘存石鼓移置鳳翔孔廟

(當時“作原”一鼓已失蹤)

然而唐末戰火再起

廟內所藏的九面石鼓也被盜竊一空

△作原,記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場景。

北宋司馬池任鳳翔知府時

苦尋數月找回九面石鼓

後金石家向傳師執著追蹤

在一田舍中找到失蹤的“作原”鼓

它早已淪為用來舂米的石臼

宋徽宗癡迷石鼓文

命工匠用黃金填充字痕

卻在靖康之變中被金兵剔金棄石

△吾車,記述了秦公出獵的情景。

抗戰時期

故宮人獨創石鼓保護之法

先用紙把有字的部位糊起來,然後用麻繩纏緊,再用厚棉被包裹裝箱,再用稻草棉花塞緊。

石鼓跟隨故宮文物南遷16年

躲過長沙空襲、重慶潮濕

行程逾萬里

最終安然穿越炮火

△吾水,敘述秦國國力強盛,太平安寧,水道清平。

從唐代荒野到故宮展櫃

十面石鼓帶著先秦的詩

刻下文明的堅韌

石鼓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文明的血脈,藏在代代人的堅守中

文人的千年“追星史”

石鼓的傳奇

不僅在於承載的文字本身

更在於它點燃了歷代文人的赤子之心

唐代元和年間

詩人韓愈見石鼓被棄於荒野

憤而寫下《石鼓歌》

詩中“如此至寶存豈多”

字字泣血,呼籲朝廷予以保護

△馬薦,記述打獵而歸時路遇之情景。

北宋蘇軾得見石鼓拓本,如遇故人:

韓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又百年後!

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

殘字如謎,卻讓他甘願伏案鑽研

其弟蘇轍更是從殘缺文字中

悟出“無用之用”的道理

以為無用百無直,以為有用萬物祖。

為文化傳承作出最詩意的註解

△吳人,記述虞人為秦公獻祭而奔忙。

明代文人對石鼓的吟詠達到高峰

李東陽、焦竑等詩人均留下詩篇

這些“衍生的”詩作

讓石鼓從冰冷的石頭

變為帶有溫度的精神符號

△田車,記述秦公及隨從登原遊獵的盛況。

抗戰時期,石鼓南遷的壯舉

被稱作“守護文脈的長征”

這與韓愈詩的呼籲跨越千年共鳴

而如今,古老文字正通過

科技與人文的雙重接力

續寫新的故事

石不語,自有山河回聲

它們見過烽火連天,也見過盛世華章

承受過刀削斧鑿,也沐浴過文人墨香

每一道裂痕,都是歷史的年輪

每一筆篆書,都是文明的迴響

(央視新聞)

AI理財,靠譜嗎?
AI理財,靠譜嗎?
2025-03-26 02: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