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加迪Veyron橫空出世之前,大眾集團旗下的賓利與奧迪就已涉足W16發動機超跑領域。我們熟知的布加迪Veyron以8.0升W16發動機輕鬆突破420公里/小時的極速,成為無數車迷心中的速度圖騰,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場動力革命的火種早在二十世紀末便已埋下。
1998年,大眾集團掌舵者斐迪南德·皮耶希展開了一場豪購盛宴,將賓利、布加迪與蘭博基尼悉數收入囊中。這位工程師出身的戰略家並不滿足於大眾平民車的定位,他試圖通過頂級品牌矩陣展現集團的技術實力。然而當時的大眾集團尚未明確各品牌的定位:究竟該讓布加迪延續其傳統豪華轎車路線,還是賦予賓利打造超級跑車的使命?
答案在1999年日內瓦車展揭曉。賓利推出名為Hunaudières的概念車,其命名源自勒芒賽道的著名直道,致敬1929年Tim Birkin駕駛Blower Bentley以200公里/小時時速在草地超車的傳奇。這款概念車搭載自然吸氣8.0升W16發動機,由兩台VR8發動機以72度夾角組合而成,輸出623馬力與761牛·米扭矩。其車身線條已初具威龍雛形:寬大的C形腰線、凸起的車頂弧線與後輪拱造型,與五年後問世的威龍如出一轍。
一年後的2000年,奧迪攜Rosemeyer概念車亮相日內瓦。這款拋光鋁製車身的未來機器同樣搭載W16發動機,但動力提升至700馬力。其命名旨在紀念1930年代駕駛Auto Union銀箭賽車的傳奇車手Bernd Rosemeyer。與賓利Hunaudières的優雅曲線不同,Rosemeyer的方正造型更接近奧迪後續的Avus與勒芒quattro概念車,最終演化為R8超跑的設計語言。
這兩台概念車背後的W16發動機堪稱工程奇跡。在賓利Hunaudières上,工程師通過特殊曲軸設計將兩台VR8發動機合體,創造出近似V16的緊湊結構;奧迪Rosemeyer則進一步優化進排氣系統,使自然吸氣版本功率提升12%。當大眾集團決定將布加迪確立為超跑品牌后,該發動機被賦予四渦輪增壓系統,最終在Veyron量產版爆發出1001馬力與1250牛·米的恐怖數據。
歷史的分水嶺出現在2000年。隨著布加迪EB218四門概念車的亮相,大眾集團明確了品牌分工:布加迪專注突破性能極限,賓利回歸豪華GT路線,奧迪則聚焦於更親民的超級跑車。賓利Hunaudières的遺產最終凝結為歐陸GT的優雅身姿,而奧迪Rosemeyer的技術積澱則催生出R8的中置V10架構。
回望這段歷史,8.0升W16發動機雖未在賓利與奧迪量產車上延續,卻為大眾集團積累了寶貴的工程技術經驗。從Hunaudières的VR8合體技術到Rosemeyer的輕量化鋁製車架,這些概念車上的大胆嘗試為後續Veyron的量產掃清了障礙。正如皮耶希所言:“我們需要用極致技術證明,大眾不僅能造甲殼蟲,更能打造這個星球上最快的機器。”這段W16發動機的跨品牌進化史,正是大眾集團技術野心的最佳註腳。
校對 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