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張芗逸
舞臺上靈動的表演者、家庭中貼心的陪伴者、會場里親切的指引者……隨著科技的飛速躍進,多種“身份”的人形機器人正在加速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3月26日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探館活動上,《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人形機器人成為了一道亮眼的風景線。本屆論壇年會展出了大量人形機器人產品,展示中心還特設了人形機器人展區,集中展出人形機器人相關新技術、新產品。
除了數量多,人形機器人的功能和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帶來了許多變化和驚喜。
近百台人形機器人集中亮相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一群小型機器人集體跳起了歡迎舞蹈。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程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本屆論壇年會期間,加速進化的T1機器人將在迎賓環節以語言交互、迎賓互動為各國嘉賓提供智慧引導服務。
“我們的產品主要應用於科研、比賽活動、文旅互動展演以及機器人機房建設等場景。”程昊表示。
在論壇年會現場,一位人形機器人向記者微笑揮手。“我們的接待機器人妮婭以靈動的姿態,成為論壇年會的亮點。”北京清飛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魏宇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妮婭憑藉微表情、語言、行為交互方面的卓越能力,耐心解答每一位參會者的疑問,用微笑傳遞科技的溫度。
在現場,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交付及生產副總裁付鵬鵬向記者展示了公司仿生機器人的豐富面部表情。他說:“這款服務機器人以親切的形象和周到的服務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他們不僅具備基本的交流和互動功能,還能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定製化服務。例如,我們可以讓機器人外形仿照家人,並且錄入家人的情緒、習慣,這樣機器人在陪伴照顧老人時,會更有親切感。”
據介紹,本次年會上,將有15家企業近百台代表性的機器人活躍在迎賓、交流、主持、表演、服務等多個場景中。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已經成為人形機器人企業的重要展示平臺。論壇上亮相的各式各樣人形機器人,不僅展現了產業最新成果和技術實力,也為未來的應用開闢了更多想像空間。
人形機器人加速反覆運算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中關村論壇年會在推動全球科技合作與交流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是彙聚前沿科技、促進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今年,人形機器人顯然成為了科技創新和新技術落地的前沿陣地。袁帥認為,完善和成熟的產業鏈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堅實保障,市場需求的增加與技術的突飛猛進也是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情況來看,零部件供應、整機裝配、軟體開發、系統集成等各個環節都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保證了人形機器人的品質。
政策層面上,各地也積極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助力。例如,深圳市科技創新局3月3日發佈的《深圳市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晶片、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融合技術、多模態感知技術、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
近年來,人工智慧、機器視覺、語音辨識等技術的持續突破,讓人形機器人更智慧、更靈敏,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決策,更好地適應各種複雜環境,完成多樣化任務,在醫療、教育、救援、探險、娛樂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接待機器人妮婭的靈動表現就受益於技術的突破。據魏宇飛介紹,妮婭的智慧得益於生物材料研究、人體解剖學、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情緒識別演算法、人臉識別技術及人機交互設計的深度融合。通過在自助搭建平臺上的精密訓練,妮婭能夠敏銳觀察用戶行為、精準分析需求、快速學習新任務並作出智慧決策。
從需求端來看,在養老領域,人形機器人憑藉友好的外觀和貼心的服務,能夠滿足老年人對陪伴和照顧的需求;在工業生產中,人形機器人能夠替代人類完成危險、繁重或重複性的工作,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在服務行業,人形機器人能夠提供高效、準確的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這些市場需求為人形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期,人形機器人市場火爆,多個電商平臺中的人形機器人產品被搶購一空。《證券日報》記者從第三方服務平台瞭解到,機器人租賃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出租率也居高不下,客戶需排隊等候或支付定金方能優先租賃。在商家店慶和活動展示等場合,人形機器人更是成為宣傳亮點。
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暨具身智慧峰會上披露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到2029年達到750億元,將佔世界總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政府和企業協同合作,加大研究投入,持續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與應用,將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與普及提供持續動力。”袁帥建議,政策層面上可以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促進產業的深度融合,為相關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企業則應加大研發投入,注重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