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萬物萌發,謹防網路謠言
更新于:2025-03-26 02:54:39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蟄伏一冬的不僅是自然界的草木,還有網路空間中暗藏的謠言。它們借勢“復甦”,披著“熱點”“關懷”的外衣,利用人們對健康、安全、民生的關注,悄然蔓延。如何在這場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唯有學會辨謠、識謠、不信謠、不傳謠,方能守護網路空間的清朗。

  01

  網路謠言“春發季”有何特點?

  蹭熱點,博眼球

  春季氣候多變、農事繁忙、旅遊復甦,涉及天氣預警、春耕備耕、景區安全等話題易成謠言“重災區”。例如“某地突發極端天氣致農田受災”等虛假資訊,常利用公眾關切心理快速傳播。

  偽裝權威,混淆視聽

  謠言常披著“專家解讀”“內部消息”的外衣,甚至偽造政府檔、新聞截圖,誤導公眾信任。例如假冒農業部門發佈“禁用化肥清單”,擾亂春耕秩序。

  情緒煽動,製造對立

  通過編造“某地惡性事件”“群體衝突”等虛假情節,使用區域、行業或社會矛盾煽動線民情緒,破壞社會和諧。

  02

  網路謠言危害深遠

  擾亂社會秩序

  虛假資訊可能引發恐慌性搶購、群體聚集,干擾正常生產生活。例如“某地飲用水污染”謠言曾導致居民囤水、超市斷貨。

  侵害個人權益

  針對企業、個人的誹謗性謠言,可能損害商譽、侵犯名譽權,甚至引發網路暴力。

  污染網路生態

  謠言消耗公共資源,擠占真實信息傳播空間,削弱網路空間的公信力。

  03

  三步築牢“謠言防火牆”

  溯源查證

  遇“爆炸性消息”,先看資訊來源:是否官方帳號?有無明確時間、地點、人物?

  善用權威平臺:通過政府官網、主流媒體等交叉驗證。

  邏輯研判

  警惕“絕對化表述”:如“百分百有效”“所有人都受害”等極端用詞。

  識破“情感綁架”:如“不轉不是中國人”“為了家人速刪”等話術。

  技術輔助

  使用平臺“謠言鑒別”功能(如“闢謠助手”、“謠言粉碎機”)。

  反向搜圖/視頻:通過搜尋引擎核查圖片、視頻是否被篡改或舊聞新編。

  04

  法律紅線:謠言不是“零成本”

  行政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散布謠言擾亂公共秩序,可處5-10日拘留並罰款。

  刑事責任:若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或他人重大損失,可能觸犯《刑法》,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民事責任:造謠者需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

  網警倡議:指尖傳遞文明,清朗始於你我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網路空間的“精神家園”亦需悉心耕耘:

  做“智者”——提升媒介素養,讓謠言止於理性;

  做“勇者”——敢於對謠言說“不”,積極舉報線索;

  做“行者”——傳播科學知識,轉發溫暖善意。

  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從你我指尖開始,傳遞清朗,靜待花開

  素材丨山東網警

來源:公安部網安局

AI醫生看病靠譜嗎?
AI醫生看病靠譜嗎?
2025-03-26 23: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