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種以“黃金大亨”為主要人物的“劇本帶貨”營銷在互聯網上愈演愈烈。
“上海黃金大亨李忠誠慶60歲生日,自掏8千萬補貼大家”
“83歲的黃金大亨李老爺子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決定將金礦的黃金打造成牡丹花項鍊以成本價回饋大眾”
……
這些視頻中“黃金大亨”們或因家庭倫理,或因財富紛爭,紛紛宣稱拿出巨額黃金製品,以極低價格回饋社會。天上真的掉餡餅了么?所謂的“黃金”製品是真的么?來看《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
“黃金大亨”劇情頻現
宣稱只為回饋消費者
3月14日,記者在某網路平台發現一條由帳號“視頻同款全國包郵”發佈的視頻。
視頻中,一位女性聲稱“原價1.2萬元的牡丹項鍊,現在僅需 49.9元即可擁有”,這一切皆因上海的一位“黃金大亨”遭遇前妻與兒子的聯合欺騙,為了報復,他決定將用金礦黃金打造的金項鍊贈予大眾。
視頻稱,這位83歲的“黃金大亨”的前妻比他年輕40歲,最近迅速再婚,而帶走的兒子竟是情夫之子。隨後,畫面切換至“黃金大亨”親自出鏡,稱自己一生勤勉,卻遭遇此等變故,決定把價值不菲的牡丹項鍊以優惠價贈予大家。
記者注意到,該視頻頻繁提及“黃金”與“金礦”,並強調項鍊原價高達上萬元。
點擊視頻中的“購買”按鈕後,記者被引導至某電商平臺的“斯特和小店”網店。網店頁面上展示的牡丹花項鍊與視頻中的一致,標註為“2025蛇年新貨 限量特惠”“牡丹花項鍊女款時尚鏤空飾品”,活動售價為49.9元(原價基礎上直降638.1元)。值得注意的是,該商品描述中並未提及“黃金”或“金項鍊”。網店的經營者為昆明眯怎商貿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24年9月,註冊資本為10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網路上以“黃金大亨”為主要人物的劇本帶貨視頻很多。
在這些視頻中,“黃金大亨”們的故事五花八門:
有的因家庭變故決定送出黃金首飾;
有的因公司上市,贈送“黃金手鐲”;
有的聯合多位“本土黃金大亨”,斥資數億元補貼消費者;
還有的甚至為了打擊假冒“黃金大亨”身份賣A貨的商家而斥鉅資送黃金。
這些視頻通過精心設計的劇情和煽動性語言吸引消費者點擊購買連結,這些視頻出處涉及“遠山叢韻”“懿家生活RUTY”“輕咖檸檬茶”等多個網店。
虛構公職人員背書
金項鏈實為銅合金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視頻以“黃金大亨”“黃金世家”“首富”為主要人物,頻繁使用“黃金”金礦”“金色”等字眼,營造出所售商品為黃金製品的假像。為了增強可信度,視頻中還常常邀請“消費者”現身說法,證實所搶購首飾確為黃金,並配以“低調奢華”“女人見了尖叫,男人見了彎腰”等煽動性描述。
“黃金大亨”斥資3億元送黃金
3月13日,記者看到,一個名為“偉國拓”的帳號發佈視頻稱“肖老闆全網撒金”“以豪宅變現的黃金麻花項鍊贈予觀眾”。視頻中,有2名網友“證實”搶到了項鍊並計劃將其打造成金手鐲和金戒指、金耳環。另一個名為“吉承好物”的帳號則借新聞主播之名,宣稱廣東著名金店周某福老闆為慶祝公司上市,贈送花開富貴手鐲,並有網友證實已領取。其中,網友王女士稱已鑒定為真金,李先生則表示其妻將手鐲熔驗后確認為真黃金。
記者發現,上述2個視頻均連結至“隆威貿易商行”網店,該店經營主體是陝西省西鹹新區灃東新城錦慧東百貨店(個體工商戶),註冊於2023年9月。
為了證實“黃金大亨”身份,這些視頻還虛構公職人員出鏡作證:
在“致曙奇”帳號發佈的視頻中,“某市區委書記歐陽兆傑”稱,某“黃金大亨”為打擊A貨,自掏3億元贈送黃金福袋項鍊,並得到其支援;
在“樂婷”帳號發佈的視頻中,“某市區委書記繆雲”也推薦了一款黃金色暴富項鍊;
在“欣雪好物”帳號中的“某省書記易思來”也聲稱,本地“黃金大亨”贈送黃金。
記者還發現,不同視頻中的“歐陽兆傑”與“繆雲”肖像相同,且被用於多個不同角色,包括廣東上市金店周某福的周老闆、馬來西亞騰龍集團創始人黃振華等。經核實,相關省市均無上述姓名的“書記”,其身份純屬虛構。
3月13日,記者通過視頻中的連結訪問了網店“隆威貿易商行”,在該店花98.99元購買了一款名為“霸氣金色大麻花鍊項鍊”。3月15日,記者收到來自浙江金華市義烏市的快遞包裹,面單上標註著“金色麻花項鍊”,盒子上寫著珠寶首飾字樣。打開盒子后,記者發現裡面是一條外觀金光閃閃的項鍊。
記者購買的金色麻花項鍊為銅合金製品
這條項鏈真實材質究竟是什麼?
經檢測發現,該項鏈凈重41克,實際上是由銅合金製成,具體成分包括89.55%的銅、4.29%的鎳,金含量僅0.14%。檢測人員表示,這條項鍊的外表很可能是用金水鍍層的,這樣能讓銅合金不易氧化,並能長時間保持光澤。
“黃金大亨”劇本行銷
涉嫌構成消費欺詐
資深互聯網專家沙鵬成分析認為,近期短視頻平臺湧現的“黃金大亨”劇本行銷現象,是平臺流量機制扭曲與監管滯後的結果。演演算法推薦系統對戲劇化內容存在天然偏好,使獵奇式劇本成為中小商家突破流量“紅海”的捷徑。在“黃金大亨”系列視頻中,通過金價狂飆、財富密碼、倫理衝突以及公職人員背書等刺激性元素的精心編排,精準觸達了下沉市場使用者的資訊盲點與投機心理。商家通過視頻內容頻繁更迭、跨平臺跳轉難以追溯、經營主體靈活多變等策略,巧妙規避了現有電商監管的追責網格。
3月17日,福建省廣告協會監事長黃曙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述劇情通過反覆強調“黃金”“金礦”,暗示產品為黃金製品,並利用第三人視頻作證產品真實性,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產生實質性影響,而實際銷售的是銅合金製品,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消費者有權索賠。同時,偽造公職人員身份,誤導公眾認知,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可能觸犯《刑法》相關條款。
轉自中國消費者報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