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劉宗智
最近,“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戰”系列視頻火了。借助AI技術,眾多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紛紛“復活”,並用網感十足的語言向網友發出“靈魂拷問”:李時珍談何為真正的養生、唐伯虎回應不務正業、宋徽宗批評職場人、杜甫在線闢謠……歷史名人不再是以往印象裡的嚴肅面孔,反而與現代人完成了一場穿越千年的奇妙互動。
歷史名人“有話說”
“有人說我只會風流,什麼花前酌酒,月下秋香,搞得我好像多不務正業一樣……說我瘋癲,那我問你,父母妻兒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換你你不EMO啊?你回答我!”短視頻中,“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借助AI技術“復活”後“回懟”後世對其“風流”的誤解。
“復活”后的杜甫同樣表示,“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手機被搶、WiFi全斷,換你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難不難受?好不容易撿點茅草,回去補補房頂,結果被人當著面薅走了。說我賣慘,真是給我氣笑了。我落魄的時候,用槐樹葉子做涼麵吃,你能嗎?回答我!”
面對“為什麼不寫大字”的問題,王羲之現身回答:“我不寫大字是因為身體素質不行嗎?沒力氣嗎?握不住筆嗎?我條件允許嗎?你問蔡倫,我有八尺丈二的紙嗎?我有五斤裝的北太墨汁嗎?我的茅草屋能支稜起來六尺丈二的作品嗎?”
在這些廣泛流傳的短視頻里,孔子、李白、秦始皇等歷史名人被AI“復活”,以幽默、直白甚至“懟人”的方式與當代年輕人“對話”,趣味性和娛樂性很強,其中有些還不乏對歷史議題的有益探討。
從“教育”到“對話”
正如一位網友留言,“平時我對歷史了解沒有這麼詳細,現在聽到他們‘本人’講,有一種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覺。”“AI復活古人”系列視頻,讓原本有些遙遠陌生的歷史名人變得鮮活生動、真實可感。
“宋徽宗”在視頻中反問“瘦金體不好看嗎?”,“唐伯虎”以“懟人”姿態回應“不務正業”的質疑,這些內容通過表情誇張、語言直白的“網感”表達,將歷史名人的形象從靜態畫像轉化為動態的“數位生命體”。在AI技術賦能下,古人“為自己代言”,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既保留了歷史人物的核心特徵,又融入了網路流行語、表情包等現代元素,貼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潮流文化,極大地增強了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當下,以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為趨勢的技術參與,正成為推動傳統文化敘事傳播的一種新興動力。最近火爆的視頻《今天被“辛棄疾”教育了!回答我能不能來看看春天的濟南》中,辛棄疾略帶無奈地反問網友,“大家是不是剛知道我是濟南人?但我從20多歲就沒再見過濟南的月亮”,起承轉合間觀眾似乎看到了辛棄疾隱於深處、不為人知的人生故事,讓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入腦海中”。創作者告訴記者,此類視頻創作難度不大,“熟悉製作流程的話大約一個上午吧”。
網上目前也出現了不少相關視頻的製作教程。首先找到人物的公開歷史畫像,並在AI軟體中生成真實的人物寫真圖;其次用DeepSeek等Ai工具生成適宜的文案,通過聲音模型工具創作音訊;最後將所有素材同步導入AI軟體,生成自然的運動模型並用剪輯軟體進行修改完善即可。
儘管整個過程步驟比較簡單,但十分考驗創作者對於AI工具的綜合運用,創作中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AI語音合成、虛擬形象生成等技術的發展,使得創作者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製作此類內容。通過AI換臉、語音克隆等技術,歷史人物的形象和聲音得以“復活”,甚至能根據網友的提問即時生成回應。
“爆改”不是亂改
“AI復活名人”系列短視頻為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不過也需要注意,一些符合歷史人物人生履歷、思想言論、性格特點的AI創作,可以給觀眾帶來有益的啟發,如果胡編亂造、肆意拼接,可能給那些不太瞭解真實歷史的網友造成誤導。
此外,許多歷史人物的畫像、雕塑屬於公共文化遺產,但AI生成的形象如果涉及商業用途是否構成侵權?視頻內容過度惡搞,是否會影響歷史人物的嚴肅形象?AI可以模仿歷史人物的語言風格,但其回答的內容是否符合史實?怎樣在技術倫理與學術邏輯之間找到平衡?從“看個熱鬧”到“探個門道”的轉向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在AI生成內容的保護上暫無明確規定,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也仍然存在爭議。不過,日前發佈的《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中指出,“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互聯網資訊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第十六條的規定,在生成合成內容的檔元數據中添加隱式標識,隱式標識包含生成合成內容屬性資訊、服務提供者名稱或者編碼、內容編號等製作要素資訊。鼓勵服務提供者在生成合成內容中添加數位浮浮水印等形式的隱式標識。”提醒創作者在使用AI技術時,需要明確技術應用的邊界,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戲說不是胡說,“爆改”不是亂改,敬重歷史是創作底線。“AI復活名人”的走紅,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歷史文化的全新解讀方式,也展現了AI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潛力。然而,在享受技術帶來的樂趣的同時,也需要思考其法律、倫理邊界,避免過度娛樂化導致的文化失真。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