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換主食,全身炎症水準都降低了
更新于:2025-03-26 14:50:06

在很多重大疾病發展的過程中,“炎症反應”是重要一環,涉及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炎症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飲食尤為密切。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無需改變整體飲食習慣,僅用全穀物替代主食,持續6周,就能顯著降低全身炎症水準。吃全穀物還有什麼好處?應該怎麼吃更健康?一起瞭解↓

01

換一換主食就能抗炎

穀物,有精製穀物和全穀物之分:

為追求細膩口感,穀物加工過程中會碾去穀皮,胚芽隨之剝落,幾乎只剩下胚乳,成為“精製穀物”,比如白米白面;

全穀物是指沒有經過精細加工,或者雖經碾磨、粉碎、壓片等處理,但保留了胚乳、胚芽、穀皮等結構的穀物,常見的有全麥、糙米、燕麥片、蕎麥、玉米、小米、高粱米等。

在這一研究中,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北京的120名參與者,他們平均年齡64歲。參與者按照年齡和性別進行1:1匹配,並被隨機分配至精製穀物組、全穀物組。兩組參與者除更換主食外,其他飲食習慣不變。6周後,研究人員發現以下幾個現象:

炎症因數

對迴圈炎症細胞因數分析發現,全穀物組的兩種炎症因數IL-22、IL-23,平均水平顯著低於精製穀物組。

短鏈脂肪酸

對糞便中短鏈脂肪酸分析發現,干預6周後,全穀物組的丁酸水準,顯著高於精製穀物組。全穀物富含膳食纖維,腸道微生物發酵膳食纖維后,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它們可能會介導免疫調節和抗炎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全穀物組的兩種炎症因數水平顯著降低,丁酸比例較高,多個因素疊加,從而有助於抗炎。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改變整體飲食習慣,只用全穀物代替主食,短短6周,就能顯著降低全身炎症水準。

02

全穀物抗炎效果勝於果蔬

202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公開版》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穀物的抗炎效果,比蔬菜和水果更勝一籌。

分析結果顯示,穀物、果蔬都是膳食纖維大戶,但並非所有的膳食纖維對炎症水平的影響是相同的;穀物纖維與降低炎症水平有關,效果遠超水果或蔬菜。

03

全穀物還有這4個好處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副主任營養師史文麗表示,除了有助抗炎外,全穀物還有以下優勢:

有助於控血糖、血脂

全穀物富含膳食纖維,可被腸道細菌利用,最終產生短鏈脂肪酸,對血糖、血脂有益。一項發表於《食物科學與營養》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每天食用50克全穀物食品,能將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23%。

有助於控制體重和血糖反應

研究表明,穀物纖維有助增加體內的脂聯素濃度,説明控制體重及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全穀物中的不溶性膳食纖維結構粗糙,可以增加咀嚼的次數,提升飽腹感,對體重和血糖都很友好。

降低胃癌風險

發表在《國際食品科學與營養》上的研究表明,平時全穀物攝取量多者,可降低四成胃癌風險。

預防結直腸癌

中國疾控中心曾對國內外34篇有關全穀物的研究分析發現,全穀物不僅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對預防心血管病同樣有益。

04

這樣吃全穀物,健康獲益大

要想最大限度獲取全穀物的營養價值,挑選、烹調、食用各有技巧。

挑選技巧

科學選購全穀物食品,是豐富主食營養的第一步,具體有“三看”:

一看原料種類

食品原料應為糙米、玉米、黑米、燕麥等全穀物,或者以全穀物為主。

二看含量

全穀物食品的配料表中,會標明使用了全穀物及其添加比例。若原料中同時有全穀物和精製穀物,則原料中全穀物須達51%以上,才能稱為全穀物食品。

三看食品配料

如果配料中除全穀物,還添加較多白砂糖、植脂末等成分,健康效應遠不如原味或純的全穀物食品好,不建議選擇。

烹飪技巧

全穀物烹調前,通常需要用水浸泡,如糙米、黑米要提前泡2~4個小時。此外,還應適當延長烹調時間,比如用全穀物煮粥時,最好比平時多煮半小時。

也可以利用炊具改善全穀物的口感,比如用豆漿機制作全穀物米糊,用高壓鍋烹煮八寶粥,用電蒸鍋蒸玉米、雜糧饅頭等。但血糖監測重點人群也需要關注血糖變化。

食用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胃腸虛弱的老年人、兒童以及部分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攝入過多全穀物等粗雜糧可能會出現腹脹等胃腸不適,可以適當減少粗雜糧的攝入量。

注意比例、頻率

全穀物口感粗糙,在製作主食時不妨粗細搭配。每日全穀物食用量,宜占谷類總量的1/3以上,可以根據個人反應從少到多循序漸進。

建議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要包含全穀物和雜豆類,如果能把全穀物均勻搭配到三餐中,效果更好。

(央視新聞)

周大福4月1日將漲價
周大福4月1日將漲價
2025-03-26 15:12:15
張一鳴登頂中國首富
張一鳴登頂中國首富
2025-03-27 14: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