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認知失調實驗!
更新于:2025-03-26 14:35:05

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由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Festinger)於1957年提出。簡而言之,當一個人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矛盾的信念、態度或行為時,他們就會感到不舒適,這種不適感驅使個體試圖減少這種不協調。但是,你是否曾想過,這種內心深處的衝突與糾葛,究竟能夠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接下來的故事可能會讓你的答案更加豐富,甚至顛覆你對認知失調的理解。

實驗的開始

在1959年的一個寒冷冬夜,美國某大學心理學實驗室里,幾名志願者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他們被告知將參與一項名為“低酬勞態度轉變實驗”的研究,實驗的目的是探討人們在被給予少量報酬時如何改變自己對某項無趣任務的態度。這項實驗由費斯廷格和他的學生卡爾·史密斯(Carl Smith)共同設計。志願者們事先並不知道,他們即將經歷一場心靈的風暴,一場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刻探索。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參與者需要完成一系列極為枯燥、重複的任務,比如將線軸不斷轉動或是將盒子中的小木棍取出再插入。有趣的是,儘管所有參與者都表示這是一項無趣至極的任務,但他們接下來的選擇卻千差萬別。

實驗的第二階段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被告知將獲得2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200美元左右)作為報酬,以向接下來的參與者描述任務有多麼有趣;而另一組僅能獲得1美元作為同樣的服務報酬。這裡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給予不同報酬會影響參與者對任務的態度?

在第三階段,當參與者被要求單獨評價任務的有趣程度時,令人驚訝的結果出現了。給予1美元報酬的參與者,相較於給予20美元的參與者,更傾向於認為任務本身是有趣的。這似乎違背了常識——按照常理,獲得更高報酬的人應該更積極地為無趣的任務找藉口,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費斯廷格史密斯解釋道,給予低報酬的參與者在向別人描述任務時,因為無法以金錢作為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所以不得不尋找其他方式來減少內心的不協調感。於是,他們開始說服自己任務確實有趣,以達到內心的和諧。

但故事並未結束。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參與者在第二階段收到的是50美元報酬,結果又會如何?這一假設的提出立即引發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後續的實驗結果表明,當報酬達到一定程度后,參與者的態度並不會進一步轉變。這引發了一個新的思考:認知失調的存在是否有一個臨界點?

認知失調理論不僅揭示了人類內心的矛盾與自我說服機制,還深刻影響了後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它幫助我們理解,為何人們在面臨矛盾的資訊時,會選擇忽略不利於自己觀點的證據;為何某些情況下,人們會做出與自己價值觀不符的行為,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認知失調不僅在實驗室研究中顯現,它在現實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例如,在營銷領域,商家通過提供小額獎勵來促使消費者推廣產品,從而改變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使得他們更願意再次購買。在健康領域,當個人的行為與健康知識相衝突時,認知失調可能導致他們改變行為以減少內心的不適感。

書目[1]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Evanston, IL: Row, Peterson.[2]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2), 203-210.[3]Cooper, J., & Fazio, R. H. (1984). A new look at dissonance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7, 229-266.[4]Aronson, E. (1999). The powe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