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常說的“懶”,現在更流行說成“鬆弛感”。
以前的“缺心眼”,現在則被稱作“鈍感力”。
以前的“不要大茶幾”,如今則被稱為“去客廳化”。
家裝界也不例外。一些看似相近的操作,名稱的改變就對應著感覺、感受甚至細節操作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命名甚至反應著進而優化的過程。
單從名詞理解上,似乎通過掛牆的方式就可以實現懸浮的效果。但實際上,若是細究,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如上圖,借助工具把桌面掛在牆面上,視覺上的效果就跟懸浮桌一樣了。
理論上來講,若是要稱之為懸浮,那麼掛牆配件必須得隱形。像撐這個桌子的腳架,普通的大三角架肯定會外露,為了適配“懸浮”效果,只有換成這種極簡腳架。
另外,懸浮可利用的手法多了,不一定都是掛牆,這時,掛牆就完全不等於懸浮了。如,懸浮床。
它其實是置地的,之所以有懸浮的效果,要麼是四個支腳內收到視線看不見的地方,要麼是箱床內收,剛好錯過視線的角度。
還有,牆排馬桶。
看似壁掛在牆上,實則是它還是連接在它的水箱件上。只不過它的水箱從外置變成了埋牆,從而達到視覺脫離地面的效果。
有人說,去客廳化,其實就是不要大茶幾,換個叫法只是換湯不換藥的一種表達。
事實,非也!
不要大茶幾,只是去客廳化的一個很小的部分,精髓其實去的是客廳模式。無論是丟掉茶幾,換來更寬廣的空間也好,還是擺上書桌,打造一個書香氣十足的空間也罷,還有遊戲區、觀影區都算。
目的都是把客廳,變成了順應自已的配置,而不再是全國統一的範本。相比要人去適應家,可以適應人的家,肯定更有靈魂和溫度。
此時的不要大茶幾,跟去客廳化,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核心了。
看著不留衛生死角和去家務化,好像意思差不多,都是讓人從家務中解脫出來,所做的努力。
但實際,兩者的先後順序、細節成果差別很大。
不留衛生死角,更多的是硬體規劃部分。比如櫃子做成免拉手,可以避免把手周圍的衛生死角;下水做牆排,拖地暢快,也不留衛生死角;還有部分帶支腳的傢俱直接落地等等,這些都算。
而去家務化,更多的則是主動出擊,在裝修階段考慮到各個細節,能不留衛生死角的盡量不留,避免不了的,能機器代勞就堅決不會手動。
比如衣櫃,會考慮到疊衣麻煩又易復亂,去家務化會丟棄傳統疊衣區改全掛衣方式;
還有家裡,拖地會佔用大量時間,去家務化會讓完全不用動手的掃拖一體代勞;
還有洗衣,去家務化除了傳統洗衣機,可能還會添置內褲洗衣機、寶寶洗衣機等等。
相比不留衛生死角,去家務化更深層的是理論上的改變,不是讓家務更簡單,而是不斷簡化,甚至完全去除。
推拉門大家都熟悉,廚房沒有一個,陽臺也會有一個,再不濟,還有櫃子,這些刻在腦子裡的推拉門場景。
所以,當看到幽靈門、聯動門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也是推拉門,其中也包括最初的我。
先說幽靈門,雖然同樣是推拉開合的方式,但無論是構造原理,還是呈現效果,與傳統推拉門都截然不同。
它的軌道是固定在移門內側的,沒有外露的導軌和地軌,造型美觀,也沒有軌道積灰清潔不便等現象。也就是說,無論顏值還是使用感,都要比傳統推拉門提升很多。
然後是聯動門,也是推拉開合,它屬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推拉門。一扇門開關,其他門聯動,門扇更小,也就規避了推拉門永遠只能開1/2的痛點。
所以,更準確點講,幽靈門和聯動門是推拉門的升級款。
與上一個相關,也類似的,還有摺疊門。
大家所常見的摺疊門,都是開門門扇自動摺疊,摺疊后的門扇則會堆積在門框一側,相比單開門,它更省空間,尤其是小空間動線重合時,特別需要這個設計。
但,若是對空間要求更高的,其實更推薦PD門和立川門。
同屬於摺疊門的範疇,不同的是,PD門它先疊後開,如下圖。
疊好再開的PD門,它的門扇雖然厚度有所增加,但不用堆積在門框處,這對於本來就不寬暢的門框來說,非常友好,尤其是家裡有偏胖體型的人,就再也不用摺疊門的關係側身進出了。
而立川門,它從木質、玻璃等材料,變成PVC材質。輕減了很多后,門扇的厚度也薄了許多。呈現的效果也與以往的門不同,百褶樣式,更像是一個高級的窗簾,空間感會更強,除了貴點,基本沒毛病。
以前大家裝修,會盡量選擇無室內污染的材料,傢俱也基本都以實木為主。
但隨著實木相對高的價格以及其造型局限和相對難養護的特點,再加上一方面價格相對較高且實木傢俱基本都以主材為基本原料加工製造而成、另一方面由於工業發展的進步和人們審美的變化,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家庭會選擇符合國標要求、安全無害的板材、塑膠、甚至是玻璃作為傢俱材料。
相比無室內污染的材料,環保的範疇其實涉及面更大。它不僅包括滿足后加工要求的基材,還包括後期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材料、工藝是否環保。相比無室內污染材料,環保更多指的是一種理論上的改變,而非僅僅指某一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