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遠海養殖是樹立大食物觀、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徑,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的兩會上,有關深遠海養殖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分類體系巧佈局,海水養殖適應環境有妙招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模式一直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從傳統走進現代,從粗放走向集約,從注重產量到重視品質,從追求經濟效益提升到追求生態綠色發展。
水產養殖根據養殖場所和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多樣化的分類體系。如果按養殖場所,可分為灘塗養殖、淺海養殖、港灣養殖、深水養殖、海洋牧場和工廠化養殖;按養殖方式及設施,可分為:潮上帶池塘養殖、潮間帶播苗養殖、海底播苗增殖、吊繩養殖、網籠養殖、棚架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和大型流動工船養殖,等等。這些養殖方式根據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促進養殖生物的大量繁殖和迅速生長,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養殖物件一般可分為魚類、蝦蟹類、貝類、藻類以及海參等,涵蓋數百個具體物種,可以因地制宜進行養殖。
水產養殖模式的多樣性,反映了適應不同環境條件和養殖目標的需要。例如,池塘養殖作為一種傳統養殖方式,適用於各種淡水魚類和部分海水魚類的養殖;工廠化養殖則通過人工控制養殖條件,實現高密度養殖,適用於對水質要求較高的魚類;底播養殖和筏式養殖則更適合於海洋環境中的魚類、貝類和藻類養殖;網箱養殖是一種在開闊水域中進行的高密度養殖方式,適用於快速生長的魚類;而立體綜合多營養層次養殖則通過在同一水域內同時飼養多種水生生物,充分利用不同物種之間的資源利用差異,實現養殖效益的提升。
健康理念成主導,綠色養殖模式帶來生態革新
水產養殖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世紀90年代初,淡水和海水養殖病害相繼大規模爆發,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和水產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健康養殖理念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水產養殖發展的戰略導向。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養殖業亟須向綠色、健康、高效的養殖模式轉型。在此背景下,多種綠色養殖模式得以探索並逐步推廣應用。
哪些是綠色海水養殖模式呢?
一、工廠化迴圈水養殖模式
在追求綠色、健康、高效的養殖道路上,迴圈水養殖技術逐漸嶄露頭角。這種技術通過構建封閉的循環系統,實現養殖水體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有效提升了養殖效率和品質。
傳統觀念認為農業是典型的“靠天吃飯”行業,但這一認知已被現代農業的發展所革新。現代水產養殖完全可以借鑒工業生產模式,在工廠化環境中實現水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陸基工廠化養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國的陸基工廠化養殖可分為開放式流水養殖和封閉式循環水養殖兩種模式。開放式工廠化流水養殖選址於海邊潮上帶,修建低拱形養魚車間和水泥池,以天然海水或海邊井水等作為水源,借助水泵提水或高潮納水等方式,實現養殖水體的持續更新。
迴圈水養殖系統三維圖
工廠化迴圈水養殖依託現代技術裝備構建,配備全人工控制養殖生產條件的設施和裝備系統,集現代工程、機電、生物、環保及飼料等多學科於一體,既是高科技、環保型生產系統,也代表了現代智慧化養魚的最高水準。
工廠化迴圈水養殖內景
二、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模式
海水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IMTA),是從生態系統水平上優化配置不同營養層次生物的開發利用,綜合生態系統多種服務功能(如食物供給、氣候調節及文化服務等),實現養殖效益的最大化。該模式依據養殖生物生活空間的不同進行科學搭配,讓魚、蝦、貝、蟹、藻各自找到舒適的生活空間,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空間,以提高養殖產量。
海洋綜合養殖系統有多種形式,如藻類養殖與網箱養殖結合,魚類網箱養殖與貝類養殖結合等。蝦和貽貝、蛤和螃蟹也是一種典型模式。
多層次立體化養殖
山東榮成桑溝灣實施的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是一項成功的探索,其模式實現了養殖系統能量高效利用,成為改善水質、提高蛋白質產量、擴大近海海域養殖容納量的有效途徑,還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201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亞太水產養殖網(NACA)將桑溝灣綜合養殖模式作為亞太地區12個可持續集約化水產養殖典型成功案例之一,面向全球推廣。
多層次立體化養殖原理
三、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新模式
隨著海洋經濟的崛起,深水網箱養殖模式日益凸顯其重要性。該模式依託深海資源優勢,為水產養殖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
深水網箱養殖顧名思義,就是在相對較深海域(通常為水深20m以上)養魚,具有較強的抗風、抗浪、抗海流的能力。深水網箱的結構主要包括網箱框架、養殖網衣、錨泊系統以及配套設施,如水下監控、自動投餌、自動收魚、水質監測、高壓洗網機械等組成。通過高效集約的養殖方式,該模式不僅提高了水產品的產量與品質,還為農民帶來了更為豐厚的經濟收益。
深水網箱養殖收魚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試驗,我們成功打破了國外深水網箱技術的封鎖,研發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深水網箱養殖模式。目前,國家正致力於推動國產深水網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促進相關技術體系的建立,並與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以推動深遠海養殖產業的繁榮。深水網箱養殖,正成為海洋經濟時代的新寵。
“候鳥式”南北接力養殖,破解水產養殖氣候難題
水產養殖系統高度依賴自然環境,儘管養殖者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但是過去50年來愈演愈烈的氣候危機,使水產養殖特別是海水養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漁民的生計也受到嚴重威脅。
作為水產養殖大國,近20年來,有一種獨特的模式在悄然興起,這種模式就叫南北養殖接力模式。成功的南北接力模式有海參、鮑魚、石斑魚,陸海接力的有大菱鲆、大黃魚和對蝦等高檔品種的養殖,還有一些貝類。
這些年海參能夠逐漸親民,成為大眾的膳食和保健品,得益於打破常規的“北參南養”模式。“北參南養”,指利用南方冬季較為溫暖的氣候優勢,引進遼寧、山東、河北等地的海參苗,在南方養殖。每年初冬,來自大連、青島等多地的海參苗會進行一場千里迢迢的“南遷”,趕在冰凍前前往南方過冬,借助溫差,讓海參繼續生長。
鮑魚也是如此。我國鮑魚不但有南北各自建家的鮑魚,還有候鳥型的鮑魚。為什麼鮑魚養殖也要南北接力?從鮑魚的習性來說,溫度過低或過高就會導致生長緩慢,還會引起大量死亡。而在冬季,山東海域水溫條件下的鮑魚幾乎是停止生長的,一旦遭遇寒潮就會引來滅頂之災。運到福建海域後,在五六個月的越冬期內, 鮑苗就能長到3~4.5cm,成活率最高可以達到97%。這麼一來一回的南北轉場,不但大大提高了鮑魚的成活率,也讓鮑魚的生長周期縮短了一年以上,使得原本作為海珍品的鮑魚被端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中國海水養殖業正逐步向集約化、工廠化和綜合養殖化轉型,而陸海接力、南北接力,又為其帶來了全新的中國式解決方案。這一模式不僅有望解決傳統農業面臨的諸多挑戰,如天氣依賴、環保難題和食品安全問題,更預示著廣闊的市場前景。